肖 暢 何 嫘 彭 海
地處我省西南邊陲,懷化南部,沅水上游,湘黔兩省交界地區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
八百年前,魏了翁在此創辦鶴山書院,結廬授業、切磋教益,探究義理之學,使靖州成為理學傳播的重要發源地。此後,一顆崇文重教的種子,在這裡扎根、發芽。
如今,這個大山深處的山城,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價值的重要途徑。以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採取“一校一品”模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堂教學。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涓涓細流,滋潤着心田,涵養着崇學向上的力量。
厚植沃土
將文化傳承的大旗,高高舉起
走進岩腳侗寨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只見靖州樂群小學的學生正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在雕花蜜餞傳習所,學生們在雕花蜜餞技藝傳承人的指導下,從正確拿蜜餞刀入手,以青柚為原材料,跟着老師一刀一刀嘗試雕刻簡單的花紋、樹葉、小鳥。循着琵琶演奏的陣陣悅耳聲,我們來到侗琵琶傳習所,只見學生們正饒有興致地跟着侗琵琶傳承人學習唱侗歌、彈侗琵琶,在輕快的曲調中開啟一場傳統民俗與非遺文化之旅。
在土橋小學,被編入課程的織錦深受學生喜愛,大家在老師的手把手示範下,開始學着織就簡易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在飛山小學“銀飾之美”工作坊,不少學生已能靈活安全地運用畫、剪、貼、刻、鏤、卷、打孔、串接等8種銀飾製作方法,製作銀項圈、銀帽、銀冠、銀角等立體或半立體銀飾作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作為全國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縣,靖州擁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資源,苗族歌鼟、雕花蜜餞、蘆笙舞、織錦等傳統文化與技藝,星光璀璨。近年來,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傳統文化傳承的大旗,在靖州高高舉起。
學校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沃土。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將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近3年累計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余萬元,支持校園文化、教學設備、實驗器材、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校園傳統文化宣講有&&、課程有教材、活動有陣地。
政府扛旗,部門聯動,上下同欲。縣教育局聯合縣文旅廣體局&&實施方案,將傳統文化引進校園,明確課時安排、非遺傳承人師資安排、經費保障等。多部門聯合打造岩腳侗寨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侗族文化。聯合縣鶴山學研究會、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編寫《鶴山文韻》,並納入小學和初中的教學內容。
“我們還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將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納入學校年度績效考核,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構建校長親自抓、各學科組具體抓、教職工合力抓等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縣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海説。
扛牢使命
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靜待花開
開學季,一節別出心裁的第一課,在永平學校進行。當天,該校所有學生身着精美的苗族服飾,享受一場苗族歌鼟帶來的文化盛宴。
據了解,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單純歡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們對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聲”産生濃厚興趣。於是他們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悅耳歌聲,名為“苗族歌鼟”,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2006年,“苗族歌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永平學校的課堂上,老師對苗族歌鼟形成的歷史淵源、苗族語言、苗族習俗、苗族服飾,以及苗族歌鼟的歌調分類、演唱特點、演唱技法進行講解。學生一邊跟着老師學習,一邊認真做好筆記,標上音調,反復練習。
致敬傳統、堅守文化、扛牢使命,了解、熟知與熱愛,是前提。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全面開花”?
在縣教育局的指導下,各校紛紛成立民族教育領導機構,認真落實少數民族教育照顧政策,積極編寫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校本教材,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先後開發《走進鍬裏》《魏了翁詩詞》《我愛家鄉》《銀飾之美》等精品校本教材,結合地方教育、綜合實踐等課程,將校本教材融入到課堂、融入到活動之中。同時注重特色發展,實行“一校一品”發展策略,着力打造多元傳統文化共榮局面。
非遺傳承人與教師團隊從哪來?誰來教?
該縣實行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邀請13名非遺傳承人、本地民間藝人到校任教。注重人才培養,結合本地民族教育資源,組建一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專兼職教師。目前全縣傳承傳統文化教師隊伍已達100餘人,他們利用課後服務活動,組建苗鼓隊、苗族歌鼟隊、嘞嘞端民族合唱團,創辦苗錦苗繡工作坊、銀飾之美工作坊,通過面對面傳唱、手把手傳授,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土橋小學《苗錦》、飛山小學“銀飾之美”榮獲我省中小學藝術展演一等獎;靖州職業教育總校、三鍬學校、藕團小學、大堡子小學、平茶小學成功申報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學校……通過大力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啟智潤心、培根鑄魂,不僅在學生心裏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也為靖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該縣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55.3%,高中階段入學率96%,普職比達到1:1,在省政府組織開展的市州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實地督查中,榮獲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優秀單位。縣委、縣政府榮獲懷化市尊師重教先進集體,連續2年獲市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第1名。
“我們將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契機,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不斷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氛圍,讓文化自信在學生的心中發芽開花。”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明説,“從而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