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下正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到基層找答案、用行動解決問題成為重要的方法論。在湖南衡東縣挂職科技副縣長的高校老師,通過兩年走訪200多個村莊,通過為當地種植黃貢椒的農民尋找增收辦法,用腳上的泥和額頭的汗,寫下了“田野論文”。
溫嵐(右二)查看三樟黃貢椒的長勢。
一大早,溫嵐趕到位於衡東縣政府的辦公室簡單安排當天工作後,立即前往示範基地察看三樟黃貢椒的長勢,採集樣品。
中午,與省科技廳派駐衡東縣的三位科技特派員在嶺林村一位村民家裏吃飯,飯間了解到科技特派員與地方工作對接有些不暢,溫嵐立刻放下碗筷,拿出筆記本作記錄。
下午,趕到相隔40公里的另一個鄉鎮調研村集體經濟,然後前往資助的兩位事實孤兒家中進行家訪。
馬不停蹄,這是溫嵐一天工作的日常。
角色轉變緣自一次意外的“心疼”
選派科技副縣長是各地依靠科技力量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湖南的“科技副縣長”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三十多年來,“挂職科技副縣長”在促進政産學研合作、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湖南開放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溫嵐按照組織安排,前往衡東縣挂職科技副縣長,為期兩年。
溫嵐向記者坦言,初到衡東時,她的內心多少有些忐忑。從實驗室到會議室,從校園到田園,從講&到主席&,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新工作的不了解、對新角色的不自信,讓她消化了好長一段時間。
外鄉人成為“衡東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它。
挂職期間,溫嵐走訪了全縣17個鄉鎮,200多個村,與村幹部深度訪談,從多個方面了解村集體經濟,並撰寫《突破村集體經濟發展“四難”瓶頸》一文,刊發於《新湘評論》,對衡東縣的相關做法進行總結推介。
在鄉村走訪中,溫嵐了解到,2022年由於受天氣和市場影響,三樟黃貢椒不僅品質和産量受損,價格也大幅下跌,椒農損失嚴重。
投身三農工作多年的溫嵐能體會到,農民一年的指望付諸東流時的那種心酸和心疼。
溫嵐説,就是從那一刻起,她決定要為這個新的家鄉,為這群陌生的“親人”做點什麼。
三樟黃貢椒是衡東縣三樟鎮特産,是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榮獲“全國十大名椒”稱號。
溫嵐希望通過標準示範種植提高黃貢椒的産量和質量。她一方面發動自己的“朋友圈”,另一方面組織衡東縣科技專家服務團成員,成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小組,以龍頭企業基地為依託,匯集多方資源,建設秋季黃貢椒標準化示範基地,將專家服務團成員的科技成果,如糖鏈植物疫苗、重茬土質改良、工廠化育苗、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應用於黃貢椒標準化示範。
示範基地外的“責任牌”。
示範基地位於衡東縣與株洲市交界處的三樟鎮嶺林村,溫嵐經常在衡東至長沙的往返途中,繞行20余公里去基地察看。
今年5月初,當示範基地的辣椒樹上挂滿辣椒,有的已披上橙色外衣時,衡東縣其他地方的辣椒才剛剛開花。
選定三樟黃貢椒為“論文主題”
衡東土菜名揚天下,而三樟黃貢椒是衡東土菜之魂,石灣脆肚、生炒羊肉、新塘削骨肉、鱔魚炒蛋都少不了它的點綴。
2022年衡東縣成片種植三樟黃貢椒4萬餘畝,年産量4萬多噸,年産值5.62億元。由黃貢椒延伸的衡東土菜相關産業鏈年産值達50億元,三樟黃貢椒已成為衡東鄉村振興和富民強縣的支柱産業和特色産業。
然而,黃貢椒的産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頭工尾”的轉換。撬動的支點,在於提升黃貢椒穩定增收的能力,以此提高椒農種植的積極性。
5月初,試驗田裏的黃貢椒就已挂上枝頭。
農産品的上市周期往往與價格成反比,如果能利用好時間差,那麼衡東黃貢椒的價格就有望突破,椒農的收入自然會水漲船高。
有了縣委縣政府的方向指引,農學專業背景的溫嵐,覺得自己有了發揮空間。
三樟黃貢椒一般每年7月開始采收,而5月份,嶺林村示範基地,溫嵐培育的黃貢椒就已快成熟,足足提早了近兩個月。
其原因,是種植方式的改變和辣椒品種的改良。
示範基地在鋼架大棚裏,一方面,通過人工補光、對濕度溫度的精確控制,降低辣椒生長對自然要素的依賴,休耕期封閉大棚,利用棚內高溫殺滅土壤中的蟲卵和病菌;另一方面,溫嵐聯動遺傳育種、土肥肥料、植物保護領域的同行,為黃貢椒“錯峰”上市保駕護航。
示範基地採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團隊的科研成果糖鏈植物疫苗,通過微生物次生代謝産物刺激植物的免疫系統反應,提高農作物抗病抗逆能力。
義門村三樟黃貢椒示範基地。
更關鍵的是,新的種植模式和品種,讓衡東三樟黃貢椒在上市時間上掌握了主動,在價格上更有保障。
除了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溫嵐在塔衝村指導建設了400畝種苗繁育基地,對黃貢椒種苗開展提純復壯等技術創新;在和平村建設1000畝的露天示範種植基地,在延長採摘期、提高産品純度和産值産量、治理病蟲害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畝産有望突破2000斤;以三樟鎮為核心,在全縣輻射帶動了周邊9個鄉鎮發展黃貢椒種植,惠及農民10多萬人。
今年5月5日,衡東縣委書記譚建華專程前往溫嵐的試驗田調研,並提出要進行階段性試驗推廣。
在衡東,溫嵐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擔任科技專家服務團的團長。
到衡東第一年,溫嵐就牽頭組建了衡東縣2022-2023年度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隊包含55位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團隊中,副高以上職稱19人,碩士以上學歷24人,覆蓋多個專業領域,已組織集中科技服務12次,培訓1000餘人次。
溫嵐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擔任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長。
今年4月,科技部辦公廳面向全國開展“大美科技特派團”微視頻徵集活動,溫嵐牽頭組織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本色出演”,以“中國土菜名縣”衡東縣為背景,以生態綠色産業鏈為主線,製作微視頻“大美科技特派團,點亮振興發展夢”,呈現科技特派員入企下鄉的真實場景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風貌,紀錄片已入圍科技部的優秀作品選集。
溫嵐説,拍攝這部作品不僅是為了評獎,而是讓更多人了解科技特派員,讓科技特派員感受到自身價值。
他們的“田野論文”
溫嵐以專業能力和資源,為衡東黃貢椒産業的發展走了一步“先手棋”。
這些年,眾多“溫嵐”為湖南的縣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比如,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水果産業技術體系柑橘栽培崗位專家,曾任保靖縣挂職科技副縣長的楊水芝,用過硬的柑橘專業技術幫助當地柑橘産業提質升級,贏得了橘農的高度認可。
湘西柑橘。
再比如,從2010年開始,湖南農業大學連續13年選派有真才實學的茶葉種植技術或營銷專家、教授,到古丈縣挂職科技副縣長,助力古丈毛尖産業化發展。
寧鄉的花豬、安化的黑茶、華容的芥菜、沅江的蘆筍、漢壽的甲魚、澧縣的葡萄、南縣的小龍蝦、麻陽的冰糖橙……近些年,一個又一個億元、十億元、數十億元乃至百億元級特色農業産業,在湖南縣域蓬勃興起。其背後,多多少少有挂職科技副縣長們的貢獻。
再過2個月,溫嵐將結束挂職鍛煉,重返教學崗位。這兩年,她還兼任衡東縣農民大學生三個班級的班主任,隨着挂職結束,她也將與同學們告別。
記者在她擬的述職報告中看到:“我時常到田間地頭跟農民攀談,聽他們用當地方言講述一年的勞作和收成。他們臉上的溝壑,在無聲訴説着鄉村振興背後的真實和艱辛,也讓我深刻反思半生所學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
或許,這種田埂上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這種緣自內心深處與農民的共情,這種從泥巴裏破土而出的認知,就是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