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産業一頭連着田間地頭,一頭連着大眾餐桌,是推動産業興旺的重要載體
預製菜火爆背後的危與機
萬州烤魚、涪陵榨菜、梁平張鴨子、城口老臘肉、豐都麻辣雞塊……美食遍及巴山渝水,滋味各有千秋。如今,它們也有了另一個共同的名字——預製菜。
7月以來,預製菜行業迎來多重利好,繼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後,國家發改委要求加快推進預製菜基地建設,工信部等多部門將其納入培育壯大的新經濟增長點。
新消費帶來新市場,從“Z世代”的懶宅經濟到單身經濟、銀發經濟乃至健康經濟……都在不斷拓寬預製菜的消費邊界。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預製菜企業新增註冊量超1.44萬家,達到頂峰。2021年-2022年增速逐年放緩,現存6.2萬家,今年上半年新增註冊企業1640家。
千億預製菜賽道成新風口
8月6日,記者在素有“巴蜀糧倉”美譽的重慶梁平奇爽食品公司車間看到,包裝線上的一盒盒酸辣粉正在進行塑封包裝,之後將會通過各種商超進入百姓家中。
“我們以前主要以生産休閒食品為主,正嘗試以預製菜為突破口,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奇爽負責人戴煌昭説,企業陸續推出了40余種預製菜産品,上半年産值近2000萬元。
目前,市場對於預製菜的外延邊界存在分歧,根據測算認為,狹義預製菜約2200億元規模,其中即烹型調理肉製品規模最大。
許多數據都印證着預製菜“真香”。比如,京東發布的《2023春節假期消費趨勢》顯示:春節期間,以酸菜魚等為代表的預製菜,成交額同比增長超6倍。
梁平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黃君稱,梁平致力於構建“三區五中心九&&”預製菜産業生態,僅用8個月相繼建成投用了預製菜展覽館、體驗館、博覽館、運營中心、電商&&、會展&&、裝備供應&&、陸海優品展廳等。通過各類與預製菜相關的大型活動的助力,産業的集群效應已開始顯現。
梁平縣委書記錢建超&&:力爭到2025年,全縣預製菜全産業鏈實現年産值500億元以上;到2030年,預製菜全産業鏈實現年産值1000億元以上。
築牢産業發展“壓艙石”
走進梁平區雲龍鎮人民村,成片新建的蔬菜大棚映入眼簾,這是農發行重慶市分行投入信貸資金支持建設的梁平區龍溪河蔬菜公園項目,除此項目外,該行還向梁平高標準農田、田園綜合體以及魚菜共生AI工廠等項目投入信貸資金5.97億元。金融活水的接連涌入,進一步築牢了預製菜産業發展“壓艙石”。
為搶佔預製菜産業風口,梁平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快步接軌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戰略,推動預製菜産業走出去,讓都梁食風飄到世界各地。
農行重慶市分行相關負責人&&,將緊緊圍繞梁平區産業規劃,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政策優勢,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積極助力梁平預製菜産業發展,以實際行動助力梁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預製菜産業基地。
重慶輝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梁平引入的第一批企業。公司董事長高智橋是地道梁平人,看到家鄉預製菜産業的迅猛發展和政府的“硬核”保障,一番權衡之後,決定將企業研發與生産部門搬到梁平。
高智橋8月7日告訴記者,在政府的激勵下,公司通過傳感器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智能烹飪裝備、智能視頻加工裝備、智能無人售賣裝備、無人配送機器人”四大核心産品,擁有百餘項專利技術,成為預製菜行業的佼佼者。
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當前,貼牌生産是許多新玩家切入預製菜賽道的主要渠道,貼牌生産雖然成本低、風險低,但是隨着涌入預製菜行業的企業驟增,使得同質化跟風嚴重,預製菜行業面臨“想不到、開發難”的重要挑戰。
根據辰智專項調研數據,預製菜賽道46.1%的企業缺乏專業性人才,17.5%的企業産線産能不夠。人才和研發經驗的缺乏以及生産技術的更新升級需要時間等難題,都會限制預製菜企業向廣向深發展,當前預製菜行業面臨“做不出,生産難”的挑戰。
“如果説宏觀的政策、龐大的産值,構成了預製菜産業蓬勃發展的底色,那麼不斷更新的技術手段和産品種類,則為預製菜寫下最鮮活的注腳。”重慶味海集團總經理唐梟桐説,預製菜全過程、可視化的追溯制度,讓食品安全得以保障;冷凍技術的進步和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為預製菜行穩致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目前中式預製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工業轉換。”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預製菜首席研究員張春暉看來,這要求工業化對風味形成過程進行解析並還原,做得較好的預製菜,品質復原度需要達到80%~90%。
有數據指出,目前國內預製菜的滲透率只有10%~15%,而美國、日本預製菜的滲透率已達60%以上。錢建超坦言,梁平已發布了全國首個預製菜産業園區建設指南地方標準,還將在做好預製菜溯源體系建設、全鏈路守護食品安全、提升營養水平等的前提下,積極向社區食堂、校園食堂等擴展,帶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
“風口之下,仍需頭腦冷靜。”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莫遠明告訴記者,當前預製菜産業還存在着總體規模不大、産業集聚度不顯著、産業鏈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預製菜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最終決定預製菜命運的,還是消費者的“舌尖”。(記者 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