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曉軍
近日,一位北京的家長朱女士向記者反映,多次接到研學項目的推銷電話,“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增長見識”“在旅行中學習成長”等宣傳語讓她頗為心動。“暑假快到了,想給孩子報個研學團長見識,但又擔心花了大價錢學不到真東西,更怕安全問題”。
研學是一種基於實踐的教育方式,指通過參觀、調查、實驗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所學知識,並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近年來,研學旅行市場迅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研學機構魚龍混雜、研學團成旅游團、貨不對板、安全難保障等問題屢見報端。暑假將至,研學旅行也即將進入旺季,針對學生、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朋友圈”、短視頻&&、電梯間等充斥着各種研學項目的廣告,連小區樓下的幼兒園都貼出了研學夏令營廣告……看到研學市場“氛圍拉滿,搶人大戰即將上演”,來自浙江杭州的家長劉女士嗤之以鼻,她上初中的女兒曾參加過研學團,“還不如旅游團,沒玩好也沒學好,錢還花了不少”。
近年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熱度漸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有超過5000家“研習營”“夏令營”的相關企業,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未來將超過千億元。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研學市場繁榮的同時,隨着大量營利性機構介入,各類問題層出不窮,包括收費缺乏統一標準、研學課程質量不佳、研學機構資質欠缺、學生安全無法保證等。亂象背後,是不少家長和學生的“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也讓不少學生家長望而卻步。
研學市場逐漸走熱
定價隨意收費不菲
沙漠徒步、北疆探秘、沉浸式學習航空技術模擬直升機、童話王國丹麥奇妙體驗……當下,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科技創新等成為研學旅行的熱門主題,不少研學項目還延伸到了國外。
記者通過&&多個研學機構、對比大量研學項目發現,今年暑期,國內研學項目大致分為三類:城市周邊半日游、一日游,如戶外探險徒步、田園生活體驗,以尋找自然、鍛煉孩子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內容;跨省市單周游,主要以探索天文地理、感悟華夏文化、高校訪學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營地類研學夏令營,營地內戶外活動設施、教室、食宿條件相對完善。
在調查中,記者注意到,這些研學團價格不菲,且不同機構組織的相似研學活動,價格差異巨大。以一日游、半日游為主的研學項目價格多為數百元至上千元,多日國內跨省市研學項目基本在數千元至上萬元。
“行業沒有統一標準,定價很隨意。”湖北武漢的從業人員陳先生舉例説,他所在的研學機構推出探索鄉村的研學團,很快就有其他機構複製了這一研學模式,去的鄉村差不多,活動內容差不多,就多了一個孩子種菜的項目,價格直接貴了幾百元。
海外研學團同樣火熱且價格更高。記者在多個社交&&上看到,一些機構發布的海外研學信息成為熱門帖子,下面有大量家長留言問詢,“想讓孩子出去開闊下眼界”成為很多家長的心願。而一旦&&機構詢問,大多會得到這樣的答覆:“即將滿團,只剩最後2個名額。”
記者諮詢了10個海外研學項目,年齡下限為6歲,時長7天到15天不等,價格在2萬元至6萬元之間。如一個價格6萬元的海外研學項目,包括名校訪學、名企參觀、歷史探索、文化體驗、名校參觀的15天行程。
“世界的參差取決於觀念的參差,父母的眼界往往決定了孩子成長的天花板。深度學術探訪+沉浸文化體驗,讓孩子感受劍橋文化……”
偶然間看到這樣一條研學廣告,四川成都的陳女士心動不已,諮詢後立即被價格勸退了:“收費5萬多元,比我們一家三口一起旅行還貴。”
動輒數萬元的價格,在教育博主曉峰看來,一些項目溢價太高、不值得,“有的海外研學項目,本身只是國外某個本土普通夏令營,被國內一些機構換個‘馬甲’,就包裝成‘高大上’游學項目”。他舉例説,比如英國某夏令營,當地報價一週折合人民幣幾千元,到了國內就賣五六萬元。
曾在某知名教育機構負責研學旅行項目多年的吳躍告訴記者,有的家長會認為費用越高,研學機構就越規範、服務質量越好,孩子託付就更放心,但事實上並不一定,學生在研學團的飲食、住宿、出行成本都要比普通旅游團低,高昂的費用有時就是個噱頭。
出行服務偷工減料
名不副實游而不學
相比價格,讓家長們“吐槽”更多的是,花了大價錢,一些研學團卻名不副實,實際服務與廣告承諾不符。
上述杭州的劉女士説,孩子有一次參加為期三天的研學,一天半時間都在車上,所謂的研學和旅游觀光差不多,走馬觀花看風景,“老師”還不如導游,講解的不透徹,關鍵是學員很多且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老師”就一個,整個團都亂糟糟的。
多位受訪者反映,剛開始之所以接受高昂的研學費用,除了希望孩子得到鍛煉之外,還看中了機構宣傳的出行、食宿條件好、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機構“偷工減料”,如宣傳中的住宿標準是準四星酒店,結果卻安排六人間宿舍;説好的“豪華自助餐”變成了“大巴上吃盒飯”。出國研學時,有的機構選擇價格低廉的航空公司來獲得更多的利潤。
“跟當初宣傳的差距很大。孩子參加的是去美國的研學團,宣傳説有當地孩子結伴陪同學習,結果機構租了一個當地中學的會議室,讓孩子們在會議室裏交流了下;最期待的哈佛、耶魯大學之行,僅僅就是帶孩子到學校參觀了一圈。”上海市民馬女士告訴記者,她曾經花3萬多元為孩子報了趟美國研學,對效果很不滿意。
“游大於學”“游而不學”並非個例。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所謂研學團,在主要行程安排上,與旅游團路線高度一致,只是中間穿插了一些夏令營課程,而一旦加上“研學”兩字,費用往往要比旅游團高出不少。這在低齡段的研學項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目前市面上有的一些所謂研學團,交着高額的報名費,實則和旅游團沒有太大差別。參與研學的孩子年齡參差不齊,大大小小一起聽,學習效果並不好。”從事研學教育十年的孫啟樂説。
在研學項目中,高校研學內容深受學生家長歡迎,家長們希望孩子通過名校研學,感受大學學習氛圍,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但其中不少也就是走馬觀花。”曾經在暑期兼職機構研學工作的北京大學生小濤告訴記者,暑假大學生基本都離校了,在空蕩的大學裏,要真正感受學習氛圍很難,更多的是瀏覽參觀,主要給孩子講解學校的歷史文化,偶爾也會説一下學習方法等,但時間有限,效果難料。
“有的出國研學項目主打名校牌,號稱深入感受名校校園文化,與名校學生乃至教授深入互動交流,費用直線上升,而實際上,美國很多名校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參觀,機構在校園租個教室搞聯誼拍幾張和老外照片就算深度交流了。”吳躍説。
有業內人士直言,快速發展的研學旅行市場,存在大量粗放型、體驗差的産品,由於旅游公司開發研學産品的人絕大多數非教育類相關專業出身,導致研學産品缺少應有的教育意蘊,從而出現了“規劃時隨心所欲、毫無章法,營銷廣告倒是吹得天花亂墜”的行業亂象。
不少都是外包項目
實際質量參差不齊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研學有淡旺季之分,寒暑假是旺季,所以有些機構不會自己配備“帶隊老師”,而是直接採用“外包”或者合作的方式進行,有的跨省市的國內研學項目的實際課程設計和執行方並非家長報名的機構。
“在這個過程中,當地合作機構的資質、環境、公司實力等各方面情況就非常重要了。”孫啟樂説,如果報名機構有派員去不同城市踩線,研學項目就可能比較靠譜,如果研學課程完全交給第三方對接方來完成,項目質量就難説了,但這樣的消息家長們不掌握,也難以辨別。
“有個別機構,要麼招生之後找個有經驗的戶外機構把孩子託付過去,要麼就是旺季快到時,以兼職方式招募學生、自由職業來帶研學團,費用按照天算、次結。”上述業內人士介紹説,這些戶外機構從事人員或招聘的兼職人員,往往缺乏照顧未成年人的經驗,帶團效果不好,也容易出事。
而這種外包的形式在國外研學項目中更為常見和突出。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很多國外研學機構會將合作學校活動行程、游玩景點行程等分段外包給當地的教育機構和旅行社,這也導致研學的內容和質量難以保證。
因為很多項目要求孩子“單飛”(不支持家長同游),家長給孩子報名時能接觸到的只有國內的研學機構。實踐中,一些機構將國外研學項目全部或分段外包,之後負責接待學生的和與家長溝通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批甚至多批人。
“有的研學機構在整個行程中只負責兩件事。第一件,在國內把學生送上飛機,然後從國外機場把學生交給當地負責人;第二件,從國外機場把學生帶回國內。”吳躍説,市場上,曾經有個別游學團領隊甚至連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都不具備,就帶領着整個團隊的學生出國。“據我所知,就曾發生過領隊到達國外機場後不知道該在哪領取行李、怎麼帶領學生出機場等情況。”
在記者調查的10個海外游學項目中,有5個項目的工作人員&&,項目合同中會明確標注由報名機構老師全程24小時陪護,有的是當地教務老師全程陪同,課程老師均為當地地接方學校老師或官方機構專職老師授課,有的是國內老師全程帶隊,到目的地由公司駐地辦事處的國內老師和國外老師共同管理。
其中一個赴丹麥的研學項目,記者與該研學機構的許老師就外包問題進行了溝通。通過反復、仔細詢問,對方才告訴記者,帶領團隊游覽各地的並非該機構雇傭工作人員,而是境外嚮導。對於二者的關係,許老師的解釋是“合作關係”,至於怎麼個“合作”法,許老師也沒説出個所以然。
機構當“甩手掌櫃”
安全問題難以保障
12歲少年參加研學旅行過程中,在江蘇宿遷一景區被石制燈具砸中身亡;16歲學生暑期參加一場沙漠探險研學旅行,團隊老師未能及時發現其身體狀態異常,最終中暑身亡……
近年來,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發生意外導致學生受傷甚至身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研學旅行的安全問題也成了廣大家長最關注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市面上,很少有研學機構會配備專門的隨從醫護人員。不少機構對參與者的安全保障僅限於購買旅行意外險,發生意外提供事後保障,而提到旅行過程中的安全措施時,機構往往介紹得含糊其詞。
當問及如果孩子在研學過程中出現身體不舒服的情況怎麼辦時,某研學機構工作人員這樣回復:“研學出發前會配備一些日常用藥,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小疾病。如果孩子有重大疾病,是不接受其報名的。”
另一家研學機構工作人員稱,所有産品路線均經過工作人員踩線、安全風險排查等,同時,帶隊教練和助理會全程保證孩子安全,“為了讓家長放心,每個團都會配備專門的攝影師,每天負責拍照在家長群內分享孩子的日常”。
來自安徽的黃敏是一名三年級學生的母親,曾動心給孩子報名研學“單飛營”,但看過相關合同後還是放棄了:“合同裏説,如果出現財務、人身意外傷害,乙方不負責。把責任都推給不在場的家長,那怎麼敢參加?”
記者查閱幾家研學機構提供的相關合同也發現,面對安全問題,一些機構確實存在當“甩手掌櫃”的情況,在格式合同中約定“作為交費參與研學的甲方,需要為自身的財務損失、人身傷害負全責。”
對於距離更遠的海外研學項目,學生安全更是家長們關心的首要問題。記者調查10個海外研學項目後發現,機構提到的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措施包括:購買駐外意外險等保險、安保門禁24小時值班、封閉住宿、AirTag定位器以及寄宿家庭通過政府部門考核、為每個學員設置緊急聯絡工作人員、7天24小時在線醫生服務等。
然而,據業內人士透露,由於中國學生在國外無法享受醫療福利,有的游學團會為學生購買境外醫療保險,一旦出事故會將責任更多推卸給學生個人或保險公司,機構逃避責任。
行業缺乏專業人才
隨意考證就可從業
去年9月,在人社部發布的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增加了研學旅行指導師這個職業。這意味着,研學旅行指導師有了官方認可的“身份證”。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研學市場之所以存在各種亂象,與整個行業缺少規範、缺少專業人才息息相關。
一家研學機構從業者莉莉告訴記者,專業的研學旅行指導師非常缺失,她所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景區講解員,“一些人對外宣傳‘研學旅行指導師’,實際上並不是旅游專業或者相關學科專業畢業,很多人的專業幾乎和研學沒有關係”。
“目前,研學並沒有對個人資質的硬性要求,大部分只要做過相關拓展訓練,或者有幼兒園、教培機構、旅行社相關從業經驗即可。市面上的研學導師培訓證書為參差不齊的狀態,除了能夠證明上過此類課程以外,其他的什麼都證明不了。”一位研學科普主播告訴記者。
在各大搜索引擎和社交&&上,記者查詢到許多關於研學旅行指導師證件考取的廣告信息,證件的具體名稱往往存在細微差別,發證單位也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根據廣告,記者&&上聲稱可以輔導研學行業求職者考取相關證書的培訓機構。對方&&,他們提供的研學旅行導師證對報考者的學歷沒有要求,考試時間根據報考人數而定,人數夠了就會組織一場考試。對於如何備考,對方&&以自主學習為主,除了能提供教材外並沒有培訓課程或專業老師指導,“考前會給您發押題題庫”。同時商家&&,不需要擔心考不過,“只要報名交錢就能拿證”。
另一家培訓機構告訴記者,研學旅行指導師證書國家目前尚未統一規範和考試,個體沒有辦法直接報名,必須通過機構或代理。拿證流程大致是,選擇機構報名、填報個人信息和資料、培訓學習、參加考試(理論+實踐),成績達到60分即可頒發證書,成為研學旅行指導師。“旅行方面的基礎客觀知識,選擇題+判斷題,整體難度不大,通過率高。”工作人員説,機構提供題庫和答案,保證15天內可拿證。
資質問題,還涉及和孩子們“親密接觸”的帶隊老師們。
對於這個問題,某研學機構工作人員説:“這個行業目前沒有相關從業證,但帶隊的導游有導游證,領隊會經過考核和培訓。”
對此,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鄧德智曾指出,一般從事研學行業最主要的是旅游專業和教育專業的,但問題是“旅游(專業)的不懂得教育,教育(專業)的不懂得旅游”,未來還需要針對研學旅行行業培養更有針對性的專業人才。 (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記者 趙麗 實習生 劉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