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阿城區舍利街道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群-新華網
2023 10/10 11:57:41
來源:哈爾濱市阿城區委宣傳部

哈爾濱市阿城區舍利街道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群

字體:

  近日,哈爾濱市阿城區舍利街道在鄉村振興中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戰略,因地制宜選準主導産業、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品牌建設,走出了一條振興發展新路。

  升級“老字號”,走農旅融合新路

  舍利殺豬菜是阿城區的一個特色品牌,滿族全豬宴烹飪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以舍利街道太平村“趙記滿族全豬宴”為代表的舍利殺豬菜做得風生水起,在這裡,游客們能品嘗到純正的東北味道,感受濃濃的鄉土鄉情、金源文化,已成為哈爾濱人度周末的重要打卡地之一。

  走進這家有30年歷史的店,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庭院四週的精美墻繪寫滿了金源文化故事,吸引游人情不自禁地駐足觀看。“趙記滿族全豬宴”負責人趙國峰介紹,為搭上農旅融合這趟“振興快車”,他們準備在阿城城區開一家佔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新店,目前正在裝修中,預計11月開業。

  新店着重突出金源文化這一主題,前幾天,還專門請來幾位金史專家、學者幫助出謀劃策。之所以突出金源文化,是因為阿城區在着重打造“四色旅游”産業,其中,金色旅游就是指金源文化,而舍利殺豬菜又與金源文化有着很深的淵源。新店還將在一樓大廳設置農産品銷售專區,銷售阿城當地的黏玉米、黏豆包、大蒜等特色農産品及非遺産品、手工藝品等,帶動農産品銷售,還能帶動舍利街道的養豬産業發展,最終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融合發展,幫助農民拓寬增收渠道。

  開發“原字號”,提升産品附加值

  秋收大幕已經拉開,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開始收割,想吃上一口鮮嫩的青玉米已不大容易,但在舍利街道舍利村,這樣的願望仍能成為現實——當地村民錯峰種植的黏玉米能持續銷售到10月中旬。此外,他們還將新鮮的玉米煮好後冷凍銷售,四季皆可品嘗,實現從賣原糧到賣産品的轉化。

  在舍利村富豐黏玉米種植合作社的院內,堆放着一大堆剛從地裏采收回來的黏玉米,這些黏玉米棒大粒滿,用手指掐一下,冒出清香、鮮嫩的玉米漿。合作社負責人富士濤介紹,合作社種植了300畝黏玉米,還和本村的鄉親簽了900畝的訂單。從7月下旬開始,第一批黏玉米就上市銷售了,社員們頭一天將黏玉米掰回來,次日凌晨煮好後就運到主城區銷售,每天能賣兩三千棒,供不應求。

  “種植黏玉米要比種普通玉米每畝多增收2000多元,由於市場需求量較大,明年將擴大黏玉米種植面積,帶動更多的鄉親增收。”富士濤信心滿滿地説。

  舍利街道舍利村的黏玉米種植搞得紅紅火火,豐收村的玉米深加工也在持續帶動農民增收。“豐收加禾糧食加工廠”將當地村民種植的玉米深加工成玉米麵、玉米碴子等産品銷售,同樣提升了附加值。這家加工廠負責人孫長龍説,加工廠常年開工,不但能為村民提供七八個就業崗位,還為鄉親就近賣糧提供便利,節省了不少運輸費用。

  培育“新字號”,打造特色産業群

  發展特色産業,舍利街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村有各村的特色。其中,新合村着重發展笤帚編織産業,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笤帚村”。

  走進新合村周麗平家的笤帚編織車間,鄉親們手裏拿着笤帚糜子快速編織,幾分鐘工夫,一把笤帚就編好了。一位正在編笤帚的鄉親介紹,他們每天5時多就過來了,接近傍晚收工,一天能編近200把,能賺一百七八十元錢。而且,春種和秋收都不耽誤,比出門打工強。

  據周麗平介紹,新合村有30多年編笤帚的歷史,僅她家就雇了15名鄉親,都是本村村民,年齡最大的70多歲了。笤帚除了一部分在哈爾濱當地銷售外,大部分都銷到河南、湖北等地,她丈夫在外面跑業務,她在家裏負責生産。

  新合村村會計劉高錄説,新合村全村有10余家編織笤帚的小作坊,每個小作坊都雇用三五人至十餘人不等,全村沒有“閒人”,年齡大的一個月也能賺2000多元,依靠笤帚編織産業,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

  舍利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強&&,舍利街道將立足實際,深挖發展潛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創新發展道路,向産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前進。

【糾錯】 【責任編輯:董雲竹 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