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百年祭-新華網
2023 09/20 15:12:14
來源:新華網

鐵人百年祭

字體:

  黑龍江省大慶市中原路2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靜靜矗立。今年10月8日是鐵人誕辰百年紀念日。

  紀念館前,6.5米高的鐵人石像英姿挺拔——王進喜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眼神堅毅地看向遠方。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外景。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鐵人,你看——

  在井場,鑽機轟鳴著打向數千米深的地下。3月26日,中國石油大慶油田累計生産原油突破25億噸,佔全國陸上原油總産量36%,陸相油田開發技術世界領先。

  鐵人,你看——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鐵人,你看——

  大慶市鐵人學校,一張張孩子的笑臉燦爛綻放。這個你一手創辦的大慶油田第一所職工子弟小學,現在發展成當地的重點學校。

  ……

  百年時光流轉。“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年僅47歲就走完一生的鐵人啊,你看!

  願這盛景,如你所願!

  鐵人王進喜在工作中。新華社發

  “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幹!幹!幹!”

  ——王進喜等老一輩石油人,頭頂青天,腳踏荒原,以氣吞山河的大會戰把“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1959年的北京街頭,經常能看見車頂背著大煤氣包的公共汽車在行駛。

  鐵人,你第一次來北京,看了很好奇。有人説,因為沒有汽油,燒的是煤氣。

  聽了這話,你沒有再問下去,一個人悄悄地躲在一邊,悶著頭抽煙。

  後來你説,國家缺油,公共汽車背煤氣包,是石油工人的恥辱。

  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是“卡脖子”難題。

  1958年2月,黨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滿懷豪情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廣袤的松嫩平原,展開艱苦的地質勘探。

  1959年9月26日,依靠陸相生油理論創新,我國在松嫩平原發現了大油田。時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喜上加喜,故取名“大慶”。

  然而,一些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靠自己開發不了這樣復雜的大油田。

  面對西方技術封鎖、物資極度匱乏、缺少大油田開發經驗等困難,1960年2月,黨中央批準組織大慶石油大會戰,數萬中國人組成石油會戰大軍,挺進莽莽荒原。

  你率隊千裏迢迢從甘肅玉門趕到了大慶。才下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了三句話: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裏?這裏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讓烏黑發亮的原油“嘩嘩”地淌。

  零下40多攝氏度的冬天,滴水成冰,沒有遮擋的荒原上刮著刺骨的“白毛風”。幾萬人一下子從全國四面八方匯集到大荒原,面臨著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

  “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大的矛盾。”沒房住,你們就擠進地窩子、牛棚、馬廄;口糧、衣服等物資嚴重不足,就吃野菜、喝糊糊,甚至一件棉衣裏子都用40多塊舊布拼成。

  由于吊裝設備緊張,鑽機無法運抵施工現場。你大吼一聲“不能等”,帶著30多名工人奮戰3天3夜,“螞蟻搬山也要搬”,愣是靠人拉肩扛把總重量60多噸的鑽機運到了井場。

  在發生井噴的危機時刻,你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手劃腳蹬用身體來攪拌泥漿,壓住了井噴。這個畫面定格在幾代中國人的記憶裏。

  鐵人王進喜用血肉之軀攪拌泥漿。新華社發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一個個錚錚鐵漢,愛的是石油,迷的是鑽井,唯獨忘的是自己。

  當地的趙大娘看在眼裏,心疼地對工人説:“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從此,鐵人的稱號傳開了,會戰指揮部號召會戰大軍向鐵人學習。

  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經過3年多奮戰,老一輩石油人以戰天鬥地的精神贏得了世界矚目的石油大會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

  看這些數據——

  1959年,我國原油産量373萬噸,主要石油産品自給率40.6%,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而到了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準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産600萬噸原油生産能力,對實現石油産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具備了發展工業的最基本條件。

  25億噸!創造了世界穩産奇跡!

  ——大慶石油人踏著鐵人腳步走,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當好能源安全“頂梁柱”

  60多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産原油突破25億噸,如果用60噸油罐車裝滿,可繞赤道15.6圈。

  1976年到2002年,大慶油田實現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産穩産,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2003年至今,大慶油田年産油氣當量始終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是我國陸上最大油田,發揮著國家能源安全“頂梁柱”作用。

  ……

  “一次次重要突破的背後,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生動寫照。”大慶油田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崔穎凱説。

  在不同歷史時期,大慶油田産生了鐵人王進喜、“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大慶新鐵人”李新民等三代鐵人,涌現了一批新時代英模群體。他們把自身命運與祖國利益、人民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推動了鐵人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石油行業乃至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大慶油田在開發初期採用國外技術,採收率一度不到5%。“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第二代鐵人王啟民大膽質疑,提出“非均質”開發理論和“高效注水開採”方法,打破了國外認為的開採禁區,極大提升了二次採油技術,為油田實現年産5000萬噸原油奠定基礎。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産原油首次躍升至5000萬噸。對照當時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短則穩産3年至5年,長則10年至12年,大慶油田的答案是:5000萬噸以上27年。

  在石油界,通常把利用油層能量形成的自噴採油稱為一次採油,二次採油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三次採油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

  面對三次採油技術被“卡脖子”,大慶油田首席技術專家伍曉林帶領團隊奮力攻關,歷經5600多次試驗打破壟斷,使油田採收率在二次採油技術基礎上提高14至20個百分點。目前,大慶油田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産基地。

  伍曉林多次拒絕外企高薪邀請。“‘鐵人’兩個字在中國人心裏有特殊的分量,激勵著我們踔厲奮發,自立自強。”伍曉林説,在大慶,他能更好實現石油報國的價值追求。

  第三代鐵人李新民“把井打到國外去”。“井打到哪裏,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裏。人走到哪裏,大慶精神就傳播到哪裏。”李新民説。目前,大慶油田海外市場已拓展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松嫩平原,1205鑽井隊高聳的井架上,“鐵人隊伍永向前”幾個大字引人注目。鐵人,1205鑽井隊是你曾經帶過的隊伍。

  “老隊長的‘鐵’作風激勵我們打好每一口井。”現任1205鑽井隊隊長張晶説。

  1205鑽井隊是全國創造鑽井紀錄最多、鑽井總進尺最高鑽井隊,總進尺超300萬米,相當于“鑽”透了360多座珠穆朗瑪峰。

  “時代在變,大慶石油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精神信念始終沒變。”2021年“大國工匠”獲得者、大慶油田採油工人劉麗説。

  “尼克松之所以要訪問北京,多半是由于王進喜以及像他那樣的中國人。”

  ——我國獨立自主成功開發了大慶油田,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重要見證

  1971年1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籌備訪華。合眾國際社記者羅伯特·克雷布在《王進喜式人物正在使中國前進》中寫道:“尼克松之所以要訪問北京,多半是由于王進喜以及像他那樣的中國人。”

  2011年,世界石油巨頭英荷皇家殼牌集團董事會和執行委員會成員來到大慶,他們來探尋,什麼樣的“精神能源”締造了一座油田的持久繁榮。

  ……

  鐵人,成為中國人自豪感、自信心的響亮表達,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

  1960年的大慶,冬天寒風呼嘯的荒原之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奇特的畫面——一支100多人組成的運水大軍,一盆盆、一桶桶、一擔擔,用“盆端桶提”的原始方式,在荒原上來來往往,把水運往數裏外的井場。

  原來是鑽井所在地沒有水源,但鑽井卻需要大量水配制鑽井液。依然是“不能等”,為搶時間早開鑽,你帶領工人找到凍了厚厚一層冰的大水泡子,鑿冰取水,附近的老鄉也紛紛來支援,幾天幾夜終于集齊了開鑽用水。

  “這樣的方式,艱難程度超乎想像。”大慶油田鐵人一口井教育培訓基地負責人王繡峰説,很多來油田的國內外參觀者了解這個故事後,震撼之余都驚呼“不可能”“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的”,但對于當時物資、財力極為匱乏的新中國而言,這正是最真實、最樸素的中國經驗。

  又何止“盆端桶提”!人拉肩扛運鑽機、跳進泥漿池阻井噴、“五兩三餐保會戰”……這崢嶸歲月裏一個個小小的片段,都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生動注腳,傳遞出的是在任何時刻,中國人百折不撓,必能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堅韌和信心。

  與“一五”期間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略有不同,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建設,是中國共産黨人獨立自主投身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生動闡釋。

  以大慶油田為基礎,我國又陸續開發勝利、大港、遼河等油田,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實踐基礎。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掘梳理鐵人精神等根植于中國國情和實踐的成功經驗,堅定歷史自信,更好給出中國答案,回應世界之問。”鐵人學院黨委書記王洪波説。

  當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對外依存度高,外部對我國經濟、科技多方面打壓,但會戰大軍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成功打破了外部妄圖用石油封鎖我國的企圖。

  王啟民説,中國人有信心翻越任何困難的大山,什麼時候精神都不能趴下。

  參加了石油會戰的王啟民曾寫下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

  “我們把闖字的‘馬’寫得大大的,突破‘門’框,就是要敢為天下先,誓要闖出中國人自己的油田開發路。”他説。

  永遠的鐵人

  鐵人紀念館的正面,是47級臺階;紀念館主體建築的高度,是47米。

  鐵人,“47”的數字,寓意著你47年短暫而不凡的一生。

  熟知你的“老會戰”説,鐵人是立體的,你重情義,有鋼鐵般的意志,粗獷中透著細膩,嚴格中包含關愛,前進時不忘自省。

  鐵人,你的學習筆記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

  你這樣想,這樣寫,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對自己,你從不遮醜護短。

  1960年10月,你調離1205隊不久,1205隊因工作不細,打到淺氣層時發生了井噴。有人説,鐵人已經離開了,不能怪他。但你卻認為是自己平時帶隊工作沒做好,只顧猛打猛衝,不講嚴和細,你很自責。

  這口井後來成了你的“教訓井”。每有重要事情或新工人入隊,你都主動領人來這裏講教訓,讓大家時刻保持清醒頭腦。

  鐵人,雖然你文化程度低,但渴望學習和關心下一代教育。

  你堅持刻苦學習,一邊學文化,一邊讀毛主席著作。在你的筆記裏,能看到各種形狀的符號,不會寫的字就畫符號代替。

  無論怎麼忙,你每天都要擠時間認字。你説:“我學會一個字就像翻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

  你深知沒文化的苦。看到工人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就帶著工人挖了一個5平方米的土窩窩,壘起土臺子,辦起了大慶油田第一所“土窩窩小學”。

  到你離開我們時,學校已經有700多名學生。為了紀念你,學校改名為大慶市鐵人學校。

  鐵人,你關心職工,不分事情大小,尤其注意那些容易被忘記的人,想不到的事。

  一個鑽工因公犧牲,你自己掏錢,動員工人出錢出糧票,一直供養他的老母親;一個工人腿被砸傷,你了解到他家生活困難,就和人事股商量把他愛人安排到大隊勞動……

  你把一生都交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但鐵人,你終究不是鐵打的。

  1970年,僅47歲的你被確診為胃癌晚期,病魔無情地摧殘著你的身體。

  臨終前,你用顫抖的手從枕頭下邊摸出一個小紙包,裏面是住院後組織補助給你的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

  你囑咐家人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還反覆説,要回大慶再幹20年。

  大慶,那裏有讓你始終魂牽夢繞、祖國急需的“大油海”;那裏有創業年代激情燃燒、火熱不息的生産生活;那裏有著你人生中最為珍視、寶貴的10年。

  鐵人,你走了,但你又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你把永恒的精神留給了時代,扎根在人們心裏。在油田,在大慶,在神州大地,一代又一代新的鐵人在成長。

  那不滅的,是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無限熱愛。

  那活著的,是永遠的精神永遠的鐵人。(記者強勇)

【糾錯】 【責任編輯:董雲竹 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