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的林下種養基地,遠遠就能看見鴕鳥、鴯鹋悠閒散步和生態豬、溜達雞悠閒覓食;遠遠就能聽見西門塔爾牛、數萬隻生態鵝“引吭高歌”;更有靈芝、木耳、金蓮花等經濟作物陣陣飄香......這裡,特色種、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
北安分公司黨委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企業發展始終,鼓勵職工群眾在“綠水青山”中挖掘“金山銀山”,在發揮資源優勢上出實招,推行“林養+林種”種養模式,並建立“龍頭企業+基地”的産業化發展機制,通過政策鼓勵和技術扶持,使各農場種、養殖戶大膽邁出腳步。
走進龍鎮農場的生豬養殖場,7000多頭肥頭大耳的“二師兄”正曬着太陽打着盹,這裡環境一改臟亂差現象,生豬、飼料均有專用通道,養殖方式提檔升級,工作人員有序做好日常的投喂、清掃、通風和消毒等工作,為9月中旬之後的生豬大批量出欄做準備。
“在農場的幫助下,我家鴕鳥養殖場不斷擴大規模,最開始10多只,現在120隻了,公鴕鳥賣肉,母鴕鳥是産蛋,我們也隨着市場收益轉變思路,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養殖技術,現在也開始孵化了,年産值大約在100萬左右。”襄河農場鴕鳥養殖戶張秀鳳信心滿滿地説。
在錦河農場,種植戶李連忠盯上了“菌”産業,他種植的黑木耳、白玉木耳、平菇、滑子蘑等10余種食用菌還未到收穫季就被訂購一空。據李連忠介紹,他們的食用菌生産採用的有機原料,全部採用物理消毒,生産環節達到了有機食品要求,特別受市場的歡迎,今年預計效益達到300萬元左右 。
今年,北安分公司因地制宜推行林下經濟“種養”結合的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典型示範輻射帶動,使食用菌、中草藥和畜禽等林下産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林下種養收入和職工科學種養技術水平。目前,這個分公司發展林下養殖生態鵝、鴕鳥、梅花鹿等特色畜禽65.5萬隻,種植林果林藥苗木1.48萬畝。
“通過生態資源充分利用、商業思維不斷轉變、種養技術迭代升級,讓更多職工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預計本年末,可實現林下經濟産值2.23億元。”北安分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梁甲明介紹説。(岳文 林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