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黑龍江省依蘭縣達連河鎮長興村,村民韓志民抓起一把金黃飽滿的大豆,和記者分享豐收的喜悅。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種了8000余畝大豆,畝産可以達到530多斤,是歷年來的最高水準。
大豆生産事關糧油安全、國計民生。“穩糧增豆”成為今年農業生産的一項硬任務。其中,提高大豆單産至關重要。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産區,大豆種植面積常年佔全國40%以上。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生産實現面積增、單産升、總産創歷史新高。
“能取得如此高産,離不開良種、良法和良機的結合。”韓志民對記者説。
作為規模經營主體新力量,韓志民擔任理事長的誠信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以來,便開始引進現代農業機械,鑽研節本增效提高糧食産出的辦法。
先進種植技術是産量提高的關鍵。韓志民告訴記者,為了響應今年“穩糧增豆”的號召,黑龍江省正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大壟密植種植模式。此前傳統的種植方式,壟上只能種植兩行大豆,每公頃保苗僅能達到28萬到30萬株。
“現在採用大壟密植技術,壟上可以種植三行大豆,結合精密播種技術,每公頃保苗能夠達到36萬株。”韓志民説,新的栽培模式播種量大,且通風、採光、抗旱排澇的能力也更強,産量自然就上來了。
“我們聘請了專職農藝師,採用大豆大壟密植技術,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精密播種、科學施藥等技術,進行大豆標準化生産。”韓志民説,先進的種植和田間管理技術助力糧食生産提質增效,雖然每年要支付10多萬元的農藝師年薪,但和種糧收益相比,這錢花得值。
好種生好糧。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我們每年都會提前小面積試種四到五個大豆品種的試驗田,測試品種的産糧潛力,決定是否大面積種植。”韓志民説,他們也會對試驗田的作物施用不同濃度的葉面肥,根據産量確定最佳的施肥濃度。
“你看,這是我們種植的’東升一號’小粒豆,專門用來生産豆芽的,出芽率非常高。”韓志民説,這種芽豆的市場價格相對較高,每斤收購價在3.3元左右,而市面上普通的大豆每斤僅能賣到2.8元左右。
推開合作社的農機庫房,為今年豐收立下汗馬功勞的各類農業機械在維修、保養後盡數入庫。大馬力的拖拉機、收割機、高速精密播種機等30多臺套機械設備品類齊全,這是合作社10年來陸續投入1200萬元攢下的“家底”,明年農忙時它們將繼續派上大用場。
“我們投入300多萬元購置的收割機,一天一宿就能收獲50坰地,收獲精度還高,降低了收獲過程中的損失。”韓志民向記者細數這些“寶貝”給農業生産帶來的便利。
韓志民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只是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黑龍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8%。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夯實糧食産能。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迎來“十九連豐”。
放眼全國,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突破61%,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7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達到45%以上。這些,有力支撐保障了我國糧食年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記者 孫曉宇 汪子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