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向陽區持續錨定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構建“引才靶向化、育才系統化、留才人性化”的全鏈條人才發展生態,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人才動能。
圍繞農業、教育、醫療、治理四大關鍵領域,佳木斯市向陽區構建“專項選派+彈性吸納”引才模式,精準匹配鄉村人才需求清單,實現人才供給與鄉村發展動態平衡。
人才資源鍛造基層治理“核心引擎”。引進23名幹部人才特派員入駐鄉村基層,覆蓋農業技術指導、産業規劃等領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統籌35名優秀教師赴鄉村學校頂崗支教,填補鄉村教育人員缺口問題;組織12人次醫療專家團定期駐村坐診指導,解決基層專業人才短缺的民生痛點,兜底鄉村基礎醫療服務需求;同步推進“鄉土人才回流計劃”,每年吸納10名應屆畢業生到村實習,儲備青年人才力量。
科研團隊驅動産業發展“創新升級”。以“引科研力量、育本土人才”為核心,緊扣現代農業産業增收需求,主動對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4家科研機構,柔性引進科研團隊聚焦適應性種植、生物育種技術攻關、新型農業投入品的試用與評估3大核心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簽訂合作協議6項,落地科研項目4個,成功研發適合本地土壤的高産果蔬品種2個,制定果蔬標準化種植規程3套。
新興群體激活社會運轉“多元細胞”。創新實施“人員整合、職能融合、優勢互補”治理新機制,從快遞員、貨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中精準選聘15人,組建“鄉村治理輕騎兵”,同步兼任農村網格員,充分發揮其流動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特點,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鄉村治理末梢,累計開展政策宣傳33次,解決留守老人代購等民生問題42個,排查村路安全隱患3處,實現精準投送與隱患排查有機統一,切實打通鄉村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專家現場指導
聚焦鄉村幹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通農戶三類核心群體,推行“精準滴灌”計劃,實施“理論+實操”雙軌模式全年開展培訓11期,提升鄉村人才綜合素質。
建強人才隊伍,賦能鄉村振興“骨幹力量”。以“賦能提效”為目標,針對30名村“兩委”,實施鄉村幹部“素質提升行動”,實現鄉村幹部學歷能力雙提升。構建全域性宣傳矩陣,選派“懂農業、精宣傳、接地氣”的幹部下沉鄉村,圍繞助農直播、農技知識普及等鄉村實用主題分享116次,拓寬農産品市場銷路,提升幹部履職能力,讓基層幹部成為鄉村發展的“主心骨”。
培育産業先鋒,壯大鄉村振興“領軍力量”。緊扣“特色種植+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特色品牌,圍繞特色果蔬種植、農旅項目2大核心領域,重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産業技術骨幹、農旅項目策劃人才等25名,構建起覆蓋産業鏈各環節的人才支撐矩陣。建成高標準種植基地3個,引進優質品種6個,農産品産量較上年提升35%;農旅運營領域推出採摘主題活動8場,年接待量突破2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成為盤活鄉村産業發展的“先鋒隊”,推動特色農業從“單點突破”邁向“集群發展”。
提升農戶本領,激活鄉村振興“主體力量”。圍繞傳統農業提質、生産技術優化等農業領域民生需求,開展清華“雨課堂”培訓19期、“田間課堂”實戰型專業農技培訓11期,覆蓋850餘人次,內容涵蓋新型棚室建造、作物高效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治、農機規範操作等實用技能,同步發放《生産技術要點》手冊,確保農戶“學得會,用得上”,切實幫助農戶提升生産效率,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等抗風險能力。

大棚實地農技培訓
佳木斯市向陽區持續保持鄉村人才活力,不斷激發人才內生動力,堅持以情留人、以業留人、以環境留人,切實解決人才後顧之憂,使人才安心扎根、舒心發展。
服務保障,化解人才“後顧之憂”。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服務體系,對28名專業技術人才實行“一對一”人才&&服務制度,“點對點”解決鄉村人才子女就學、配偶安置等“關鍵小事”,疏解人才顧慮。完善鄉村人才評價機制,針對農業技術、鄉村教育、基層醫療3大領域人才,分別制定“技術推廣成效”“教學質量提升”“診療服務滿意度”等核心指標評價細則,打破唯學歷、唯資歷的固化壁壘。目前,這個體系已覆蓋轄區內85%的鄉村實用人才,通過評價體系獲得晉陞推薦資格,讓實幹者得實惠、有為者有地位。
多維平台,構築人才“夢想階梯”。圍繞鄉村産業布局,依託本地農業資源,重點打造和平農場、平菇種植合作社等3個“人才創業實訓基地”,配套建設育苗實驗室,並免費開放使用。推出金融信貸扶持創業貸款、營商環境上設立“人才服務專窗”、政治待遇上推薦優秀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營造鄉村人才幹事創業良好氛圍,帶動20名村民實現就近創業,真正讓人才“想幹事有平台”“能幹事有支持”“幹成事有回報”,實現個人價值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

“月滿中秋 才聚向陽”人才中秋游樂會
營造氛圍,推動人才“近悅遠來”。聚焦青年人才文化需求,開展“月滿中秋 才聚向陽”人才中秋游樂會、“火花沙龍”人才交流會、青年人才讀書分享會等活動14場,擴大鄉村人才“朋友圈”。優化人才表彰機制,選樹典型,授予6名鄉村人才“向陽之星”“業務能手”等榮譽稱號,加大宣傳力度,講好鄉村人才故事,讓厚植“尊才、愛才、重才”的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