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龍江森工的發展史,每一道年輪都沉澱着厚重的記憶。
從昔日為國家建設輸送“棟樑之材”,到今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綠色底氣”,那份“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精神早已融入森工人的血脈。
這種精神,體現在森工鐵軍鋼鐵般的意志和作風裏,鐫刻在連續15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紀錄中,更化為建設現代化新森工的不竭動力。
新征程上,龍江森工集團堅持把提升幹部作風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保證,錨定“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主陣地’、踐行大食物觀的‘引領地’和發展林業碳匯經濟的‘先行地’”目標加快發展步伐,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徑。
思想之變,還青山以本色
油鋸的轟鳴,曾是最熟悉的晨曲。
父輩們在林海雪原中喊着號子,一棵棵紅松應聲倒下,變成鐵軌枕木、高樓梁柱,擎起共和國建設的脊梁。
放眼龍江森工的發展歷程,曾在“兩危”困境中苦思探索過,在天保工程中創業拼搏過,也曾創造了多項屬於那個時代的成就。

↑拼版照片:上圖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前綏棱林業局貯木場作業區場景(資料照片);下圖為曾經的貯木場如今成為4A級景區,居民在4A級景區綏棱林業局生態文化旅游景區一處公園內散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2024年7月25日攝)。
2014年春天,隨着一聲“順山倒”,山谷歸於沉寂。停伐意味着生産方式的徹底改變,許多林區的職工和群眾一度感到迷茫。那個春天,56歲的柴河林業局公司衛星林場工人王凱看著自己伐倒的最後一棵樹,心裏空落落的:“不伐樹了,我們還能做什麼?”
無論是析困境之因,還是求振興之道,都要從思想、思路層面破題。答案,就寫在這片重新安靜下來的山林裏。
十一年後的今天,王凱的手掌上還留着握油鋸的老繭,但這雙手現在更常做的,是輕輕托起一株紅松幼苗,把它栽進黑土地裏。
“這裡以前是一座林場,當地人以伐木為生。那時最怕下雪,林場工人看著雪都發愁,現在盼下雪。”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民宿老闆劉清林的思路之變,見證着林區變遷。
最開始,劉清林家民宿只有兩鋪炕,如今客房擴大到40間,還配上室內衛浴等設施,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
如今在雪鄉,像劉清林家開民宿的經營主體已超過200家。上一個冰雪季,雪鄉接待游客145.2萬人次,在游客的歡聲笑語中書寫了冬季旅游新的傳奇。
大海林林業局退休職工孫強烈同樣感慨於林區的變化,“十年前拍的是伐木工黝黑的背影,現在鏡頭裏是蒼鷺歸巢。”作為一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在孫強烈的相機裏,歷史的印記清晰可見。
每一年的4月20日,森工人揮鍬培土,讓百萬株新綠在這片土地上扎根……
數據記錄下這場靜默的革命:森林面積由551.37萬公頃增長到557.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83.72%增長到84.72%,森林總蓄積由5.79億立方米增長到6.89億立方米,公頃蓄積量由102.14立方米增長到125.49立方米,森林碳匯總量達到12.6億噸。

↑龍江森工集團綏棱林業局公司西北河林場,瞭望員在瞭望塔上工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從支援國家建設的“木材倉庫”,到守護億萬人生態福祉的“綠色長城”,龍江森工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從“砍樹人”到“護林人”,變化的只是身份,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擔當。
能力淬火,改革破冰攻堅
森工精神,在伐木時代的號子裏淬煉而成,在轉型發展的春風裏枝繁葉茂。
如何把制約現代化建設的壁壘和障礙破除,是放在新時代森工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面對“八強八弱”的歷史積弊,龍江森工集團黨委以一場刀刃向內的思想解放,用“七病七治”的猛藥去疴,系統錘煉幹部隊伍的能力作風。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在全面上做文章、深化上下功夫,實現各項改革舉措的相互貫通、協同高效;要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深層次改革攻堅有效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
幹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好作風是幹事創業的保障。集團着力打通內接外挂通道,注重在急難險重中培養選拔幹部;打通幹部“之”字型培養通道,讓黨務幹部和業務幹部進行崗位交叉互換,實現“一專多能”向“多專多能”培養複合型幹部方向轉變。
在改革中“浴火重生”。人員“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幹部“能上能下”……科學理順了“發展與接續、發展與平衡、發展與穩定、發展與安全、發展與未來”等關鍵性系統問題,以改革推進産業結構、治理結構、管理體制重構。據統計,2024年,是龍江森工發展“三年上&階”的決勝之年,從見起色到上&階,龍江森工集團圓滿完成“135”發展戰略階段性任務,進一步夯實了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振興的基礎。

↑在龍江森工集團東京城林業局公司,撲火隊員用新型背負式風力滅火機進行森林防滅火訓練。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三年來,集團黨委通過舉辦集中封閉培訓式的“鐵軍培訓班”,有效推動黨員幹部在錘煉黨性中強化政治品格、在學思踐悟中深化思想收穫、在實踐磨礪中厚植擔當底色、在實幹興業中彰顯履職成效,進一步鍛造一支符合現代化新森工建設要求的鐵軍隊伍。
從思維破繭到方法升級,從作風蛻變到效能提升,“鐵軍班”學員的變化,不僅是個體的成長,更是林區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
大災面前方顯鐵軍本色。2023年8月,受颱風“杜蘇芮”“卡努”雙重疊加影響,集團8個林業局公司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澇自然災害,其他15個林業局公司普遍受災,受災人口83557人,直接經濟總損失28.09億元。面臨突降的自然災害,生態鐵軍迎來了首場“大考”,打硬仗敢衝鋒奪勝利的鋼鐵意志在此刻得以全面彰顯。集團各級組織以強大的組織力、執行力、服務力、保障力、自救力,在嚴峻危險考驗面前,歷時16個小時,肩背手抬,扶老攜幼,安全有序完成了390個林場81520名職工群眾的轉移安置。
“2022年,省委對全省能力作風建設發出了‘動員令’。三年來,集團黨委緊跟省委步伐,站在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牢記‘國之大者’,堅決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強思想靈魂之‘基’,凝勇毅前行之‘力’,在奮楫揚帆間‘求變’,在破浪篤行中‘求實’。用務實創新的實際行動,全力推進能力作風建設。”龍江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冠武説。
作風重塑,産業碩果盈枝
這場深刻的變革,在思想作風層面播下了種子,在産業轉型中結出了豐碩的實踐之果。
森工人徹底揚棄了“獨木支撐”的舊路徑,確立了“生態立企、産業富企”的新方略,目光從單一的“林木經濟”投向廣闊的“林區經濟”,完成了一次從“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的認知躍遷。
在中國雪鄉,觀光車司機們的故事是森工轉型的生動注腳。天未亮,司機師傅就已熱好車輛,細緻核對每一班調度,準備迎接第一批憧憬雪景的游客。
從昔日駕馭運材車的“伐木能手”,到今日服務八方游客的“暖心司機”,角色轉換的背後,是整個森工産業體系從生産導向到服務導向的思想轉變。

↑游客在“中國雪鄉”景區內游玩。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現象級的市場熱度讓“白雪”真正變成了“白金”。森工人的微笑服務,與雪鄉的純凈白雪一起照亮了龍江旅游的靚麗名片,讓“冷資源”真正變成了“熱經濟”。
2025年,龍江森工林區糧食産量首次突破30億斤,“森林糧庫”倉廩充實;百萬隻林區大鵝、近萬箱國有蜂群,“森林廚房”食材豐盛;從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草藥規模化種植到全鏈條精深加工,“森藥産業”多點開花;“森”標品牌旗下百餘款特色農産品,從山野林區搬上都市餐桌,品牌價值日益彰顯……

↑這是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前進苗圃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些林區的“邊緣副業”正茁壯成長為立企的“主打産業”。今日的龍江森工,森林在休養生息中愈加茂盛,産業在轉型重塑與多元發展中迸發更強勁的活力。
從傳統生産到打造“數智林業”樣板,林區實現了生態與産業的系統性轉型。
遠程監控,可隨時查看各林場瞭望塔、檢查站等實時視頻;調度指揮,可快速部署人力、物力到達指定位置;事件處置,對管護巡護過程發現的事件及時上報;碳匯綜合服務平台,可評估現有森林的碳儲量,形成碳匯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走進位於龍江森工集團總部的生態調度指揮中心,生態指揮“大腦”正不斷為綠水青山保駕護航。

↑在位於哈爾濱市的龍江森工集團森林防滅火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遠程操控無人機進行日常巡護。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數字賦能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幹部理念、能力、作風的系統重塑。近年來,龍江森工將幹部素質提升與企業數智化轉型緊密結合,以技術培訓和實戰應用推動幹部能力升級,為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新的動能。
“深化能力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們就是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一年接着一年打好這場硬仗,全面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更好地建設龍江森工、貢獻國家、造福人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張冠武説。(劉麗、徐瀅、李心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