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龍江森工林區各地的設施棚室內生機盎然,一顆顆即將成熟的果蔬綴滿枝頭,一項項智慧農業技術落地生根。作為龍江森工集團“九個一”重點産業工程,龍江森工林區“一棚果”産業正以多元化發展態勢,成為林區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為加快森林果蔬産業發展步伐,龍江森工集團深入挖掘適合林區氣候環境的優質果蔬品種,着力培育口感獨特的草莓番茄、營養豐富的玉女黃瓜……從最初的幾種常規果蔬,到如今豐富多樣的特色品類,龍江森工集團正逐步構建起具有森工特色的森林果蔬産業體系,為林區企業增效、職工增收開闢了新路徑。
在柴河林業局有限公司332畝的果蔬基地裏,採摘季的忙碌景象撲面而來,28000余株柿子藤蔓上挂滿了紅彤彤的果實,茄子和辣椒在陽光下泛着光澤,5000余株茄果類蔬菜正進入分批採摘階段。

“從現在到10月初,我們的採摘期比露天種植延長了近三個月。”柴河局公司興林林木種苗經銷處副經理孫海榮介紹道。依託棚室優勢,這裡的森林果蔬不僅直供牡丹江周邊商超與農貿市場,更通過“北菜南運”渠道遠銷南方,讓黑土地的饋贈走向全國市場。與此同時,柴河局公司還將産業邊界不斷拓展,打造集生態採摘、旅游觀光、科普研學於一體的生態創新園,讓“一棚果”實現四季“綠生金”。
而在通北林業局有限公司的智慧農業園內,科技與農業的碰撞正上演着“水上生長”的奇妙故事,一排排種植槽中,清澈的營養液緩緩流動,芹菜如翠玉簪般筆挺,生菜舒展着鵝黃葉片,枸杞垂下珊瑚珠似的漿果,這些不沾寸土的蔬菜,全靠水培系統“精準喂養”。
“棚內恒溫25℃,濕度65%,光照15000勒克斯,全由系統智能調控。”技術員董春富指着電子屏介紹,“遮陽網會隨日照自動開闔,濕簾系統與通風扇聯動控溫,就連黃瓜根係也能通過營養液流速調節,實現‘喝飽不澇’。”

30天一輪的採摘節奏中,帶着晨露的水培蔬菜從大棚到商超僅需2小時,全程無土、無農藥的品質讓訂單持續爆滿。如今,這裡正引進耐熱新品種,讓智慧系統在盛夏更“聰明”,讓“水上菜園”成為職工增收的“智慧銀行”。
為了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龍江森工集團還積極推廣菌菜輪作、果菜間作等複合生産模式。興隆局公司作為集團探索“菌菜”輪作模式的首批試點單位,2024年底,將68棟果蔬種植冷棚改造成既適合森林果蔬種植,也適宜羊肚菌生長的大棚。
“這裡的羊肚菌色澤鮮亮、肉質厚實,是優質食材。”遼寧興民農産品加工廠負責人專程到興隆局公司驗貨採購,對羊肚菌的品質讚不絕口。

目前,興隆局公司正積極與大型商超、餐飲企業建立長期供應關係,並借力互聯網電商平台拓展銷售渠道。
龍江森工集團通過山下建示範、山上建基地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以2677棟設施棚室為主體的森林果蔬産業體系。山下的示範園區,發揮着技術展示、培訓推廣的作用,將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傳授給林區職工,山上的基地,則依託林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擴大種植規模,保障産品供應。
當棚室裏的果蔬挂滿枝頭,當數字技術扎根林區大地,這片黑土地上的“綠色奇蹟”正為現代化新森工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我們將按照集團黨委的部署要求,繼續加大投入,統一規劃布局,進一步擴大産業規模,優化種植品種,規範栽培技術,同時,繼續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産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龍江森工集團林農産業部副部長趙桂安説。(楊紅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