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6月30日電(記者 黃騰)6月29日,中國農學會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舉辦科技賦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研討會。會議聚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圍繞黑土保護與糧油單産提升開展深入研討。來自全國農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60余位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共商糧食産能提升之策。國際農業教育科學院院士、國際黑土研究院主席韓貴清在主旨報告中強調,黑土保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農學會黨委書記劉瑞明致辭。
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研究員以《我國耕地質量提升與糧食安全》為題,揭示耕地質量等級與産能密切正相關,東北區耕地質量每提升一個等級,單産可以提高50-100公斤/畝,提出農田固碳增産的協同方案。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介紹,我國已實施糧油單産提升行動兩年,當前核心任務是突出“大面積”和“四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的研究表明,東北區耕地質量每提升一個等級,糧食單産可提高50-100公斤/畝,這為黑土保護與糧食增産提供了科學依據。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院長丁俊傑提出,要通過構建“黨政統籌、科技支撐、多主體協同”的工作體系,破解三江平原規模化生産水平不足的難題,為寒地糧食主産區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高産模式。
韓貴清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全球黑土僅佔陸地面積的5.58%,佔耕地面積17%。東北黑土區年産糧食佔全國總産量的四分之一,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然而,長期高強度利用導致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變酸”,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形成1厘米黑土層需要400年,而全球每年因土壤侵蝕損失的糧食超過700萬噸。”韓貴清強調,黑土保護不僅關乎糧食産量,更涉及生態平衡和人類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黑土耕地面積達1.56億畝,佔全國黑土耕地的56.1%。2024年,全省糧食産能突破1600億公斤,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韓貴清&&,自2015年起,國家每年投入5億元開展黑土保護試點,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需進一步加大科技和政策支持力度。
會議展示了多項黑土保護與單産提升的關鍵技術成果。在秸稈還田方面,東北地區通過深翻還田、覆蓋免耕等技術,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針對低産白漿土,科研團隊研發了專用改良機械,實現瘠薄耕地的培肥。此外,瀋陽農業大學建立的黑土質量大數據監測平台,實現了耕地質量的動態監管和精準施策。
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存祥針對制約我國大豆單産提高的主要問題,提出推進種源創新、創制高産株型資源、推動農業技術下鄉和輪作倒茬制度的建議。東北農業大學教授陳海濤、河南省農學會理事長鄒慶鵬、安徽省大豆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助理苗龍博士等跨省區專家圍繞“病蟲害綠色防控”“氣候風險應對”“農業技術推廣瓶頸”等議題建言獻策。單産提升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系統集成。
韓貴清院士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為黑土保護和糧食增産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撐:一是建立國家黑土地補償基金,破解“保護者吃虧”困境;二是推動農産品精深加工,延長産業鏈,提升黑土地優質農産品附加值;三是創建“中國黑土糧倉特區”,提升黑土地“中國糧倉、中國飯碗”的地位;四是深化海外農業開發,構建跨境農業産業帶;五是建設國際黑土科研平台,建立世界黑土質量評價體系和黑土退化的預警系統,為黑土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全球科技支撐;六是構建全面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利用AI技術助力黑土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到訪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對樺川縣新峰水田地塊水稻新品種試驗示範、玉成合作社地塊科技包保新技術推廣示範、百禾合作社大豆玉米大壟密植及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