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3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發布-新華網
2025 03/22 16:10:25
來源:新華網

《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3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發布

字體:

  新華網哈爾濱3月22日電(記者唐鐵富)22日,《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3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正式發布。這份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編制的報告顯示,通過持續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科技創新,我國東北黑土區耕地質量與糧食産能實現協同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築牢“壓艙石”。

  自2021年3月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中國科學院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針對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難題展開聯合攻關。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面積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20年的4600萬畝擴大至2023年的9500萬畝以上。截至2023年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97億畝,佔東北耕地總面積的44%,項目區旱田耕層厚度達30厘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升3%到10%。

  報告指出,在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東北糧食産能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23年糧食總産量較2000年增長3倍,人均糧食産量達1709.7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5倍。玉米、水稻、大豆單産年均增速分別達0.110噸/公頃、0.088噸/公頃和0.021噸/公頃,其中技術進步對大豆單産提升貢獻率高達60%。特別在種植結構調整方面,大豆種植面積從2015年低谷快速恢復,2023年達到6163.8萬畝,形成“穩糧增豆”新格局。

  在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東北商品糧調出量實現跨越式增長。2022年主要糧食作物調出價值達2899.62億元,較2002年增長超10倍,佔全國商品糧總量的1/3。優質糧食工程成效顯著,黑龍江省優良品種對糧食增産貢獻超45%,吉林省優質作物覆蓋率突破80%,“黑龍江好糧油”等品牌體系初步形成。

  科研團隊通過系統評估發現,東北黑土區仍具有顯著增産潛力。數據顯示,中低産田改造可釋放巨大産能,現有後備耕地資源565.4萬畝,三江平原等地生産潛力達9697.44公斤/公頃。同時,糧食減損空間可觀,年均損失量1476.15萬噸中,超四成存在於收穫後處理環節,這個報告明確了東北地區糧食潛力提升和減損的路徑。

  四年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科研團隊創新研發黑土保育技術20余項,研製專用農機裝備20&套,建成7個萬畝級示範區,累計推廣面積3.26億畝。創建的“龍江模式”“梨樹模式2.0”等保護樣板,系統破解了黑土退化機理,構建起全域監測與智能管控體系。項目成果顯示,示範區內耕地地力綜合指數平均提升0.5個等級,侵蝕溝治理成效顯著。

  《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廖曉勇&&,將持續深化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完善“用養結合”技術體系,推動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守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築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科技支撐。(完)

【糾錯】 【責任編輯:董雲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