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0月8日電(記者黃騰) 眼下,在我國産糧大省黑龍江,秋收生産正如火如荼。近年來,黑龍江各地不斷挖掘後備耕地資源,利用良種、良技、良法不斷提高鹽鹼地糧食生産能力,將荒野變良田,助力“中華大糧倉”豐産豐收。
“測産結果完全超過預期,預計收益不錯。”望著地里正在作業的收割機,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種植戶蔣鳳學滿臉喜悅。蔣鳳學告訴記者,今年是他第一年承包鹽鹼地種植水稻,從育苗開始心裏就“懸着”,前幾天測産,平均畝産達400.13公斤,讓他吃下了“定心丸”。
“多虧了專家的技術指導,不然肯定要‘抓瞎’。”蔣鳳學説,種植過程中,他得到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慶分院的技術指導,不僅幫他選取了耐鹽鹼品種“龍稻202”,還教會了他配套栽培技術,“不僅産量不錯,土壤有機質含量也提升了60%多,鹽鹼化程度得到改善”。
蔣鳳學所種植的地塊位於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的蘇打鹽鹼地改良技術示範基地內,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大慶試驗站博士卞景陽介紹,近年來,其所在團隊經過創新和總結,形成了以耐鹽鹼品種篩選、土壤改良技術和優化栽培技術的集成模式,提高鹽鹼地糧食産能。
在黑龍江省肇源縣超等蒙古族鄉土壤pH值9.2的鹽鹼地塊裏,水稻平均畝産達到494.9公斤。種植戶王成坤説:“鹽鹼地水稻畝産近千斤,這産量快接近一般地塊了。”王成坤也是第一年承包鹽鹼地耕種,在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專家指導下,在移栽前使用誘抗素提高秧苗抗性,提高保苗率,在整地過程中輕耕翻、重平耙,利用有機肥、酸性肥料和調理劑實現優化土壤結構、降低pH值。“原來這片地是荒地,啥也不長,現在真是荒野變了良田。”王成坤説。
在肇源縣和安達市的鹽鹼稻區,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選育的耐鹽鹼水稻品種“龍稻124”在pH值9.1的鹽鹼地上,畝産達528.5公斤;“松粳60”“松粳83”在pH值8.7的鹽鹼地上,畝産分別為534.2公斤、530.1公斤;“龍粳1755”在pH值9.0左右的鹽鹼地上,實收畝産489.64 公斤……此外,硅菌協同提質增效技術,示範面積為100畝,在pH值9.1的鹽鹼地上,畝産420.35公斤,同比對照增産9.83%。
這些喜人的數字背後,是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雙向發力理念的生動實踐。目前已審定推廣21個耐鹽鹼水稻品種,水田平均畝産由原來的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鹽鹼地産糧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得益於科研人員在長期的科研和生産實踐過程中,篩選出來優異耐鹽鹼水稻品種以及行之有效的栽培技術和科技手段。”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盧淑雯研究員説。未來,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在培育寒地高産、優質、適應性廣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基礎上,引進相關企業,集成“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集成示範+種子産業化+推廣應用+稻米加工”全産業鏈一條龍服務的開發模式,通過科企合作,為寒地耐鹽鹼水稻産業發展壯大和糧食産能提升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使鹽鹼荒地變良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龍江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