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村村民呂海濤家的大鵝養殖場。記者 孫昊攝
初夏的早晨,人稱“鵝司令”的翁建文電話不斷,買鵝雛的、租車間的、談合作的……前一天剛賣了一萬多只鵝雛,連夜清理完育雛車間後,翁建文又開啟了忙碌的一天。去年,甘南縣光輝村創建村辦企業雙甘鵝業,利用閒置校舍、引進孵化設備,打造集孵化、育雛、養殖為一體的全産業鏈。黨總支書記翁建文因此有了“鵝司令”的頭銜。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甘南縣充分發揮村幹部帶頭作用和資源優勢,探索出“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企業+村集體+種植基地”“村級企業+農戶”等多種鄉村産業發展模式。目前,全縣共有村級特色産業320個、村辦企業116個,95個行政村實現特色産業全覆蓋,涌現出“鵝司令”“煎餅哥”等一批致富帶頭人。如今,村集體存款增多了,農民腰包越來越鼓。
“一村一品”,特色産業百花齊放
走進雙甘鵝業,17座大型孵化箱、出雛機裝滿種蛋。翁建文介紹:“鵝雛孵化時間短、見效快。企業成立以來,已孵化鵝雛18萬隻,純收入20萬元。下一步,要擴大孵化、育雛能力,建設冷庫、種鵝廠,力爭全村商品鵝達到10萬隻。”
看著企業紅紅火火,村民也來勁兒了。今年,有8戶村民入股雙甘鵝業,肉鵝養殖戶增加到25戶。在村民呂海濤的養殖場裏,7000多只出生十幾天的小鵝奶黃色、毛絨絨,非常可愛。他介紹,今年飼養量不少於1.5萬隻。
甘南縣因地制宜,實施“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産業。43歲的平安村黨支部書記盧海波人稱“煎餅俠”“豆包哥”。2019年開始,他帶領23名村民,利用當地大豆、玉米、雜糧等優質綠色農産品,冬天包黏豆包、四季攤煎餅,在抖音、快手等&&進行直播,還請10位體育明星幫忙推介。他們精心打造的“鑫盧記”品牌大受歡迎,一年銷售豆包6萬餘斤、煎餅10萬餘斤,銷售額達240萬元。
漫步在平安村北鄉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食品廠,院子裏瀰漫着濃濃的煎餅酥香味兒。10&自動化煎餅機飛速運轉,生産出一張張薄如紙、柔如緞、圓如盤的美味煎餅,每天1200袋仍供不應求。盧海波介紹,哈爾濱客戶主動上門談團購,一週5000袋的大單讓企業生産壓力倍增。今年,他們準備再購置煎餅機提升産能,同時帶動周邊長勝、富裕兩村一起幹。
近幾年,圍繞特色農産品加工、特色養殖、休閒農業等,全縣共建設“一村一品”示範村35個、特色專業屯39個。鄉村特色産業的發展壯大,不但實現了農民家門口就業增收,更有效留住了農村人口。
村村聯手,鄉村産業茁壯成長
5月14日一大早,黑龍江碩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司洪濤就來到附近的興十四鎮興武村,為興武、興農兩村合辦的鮮食玉米廠提供技術指導。
與司洪濤深入交流後,興武村黨支部書記劉鴻起立馬返回村裏的企業鑫達食品有限公司,公司註冊的“興武有面”商標的玉米麵條線上線下銷售火爆,年産值達到180萬元。今年,他們決定乘勢而上,生産鮮食玉米。劉鴻起説:“現在玉米都種上了,鮮食玉米加工廠5月末開工,8月投産。”
聯合辦廠的還有甘南鎮的美滿、歡喜、西郊等5個村。目前,1500萬元的鮮食玉米廠建設資金已到位。“場地選好了,設備訂完了,6月開建,8月投産,一條500萬穗的生産線將為每個村帶來至少20萬元的收入。”談及新項目,美滿村黨支部書記高興峰非常興奮。
2019年落戶興十四村的黑龍江碩農食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全國鮮食玉米加工行業知名企業。司洪濤説:“這裡溫差大、水質好,鮮食玉米特別香甜,每畝能增收近700元。縣裏這麼支持,咱們就大幹快幹唄!今年將新上4條生産線,預計年産鮮食玉米2000萬穗,年産值達1億元。”
圍繞粥米、鮮食玉米和大鵝“兩米一鵝”的發展戰略,該縣初步形成鄉村特色産業集群,共有鮮食玉米企業6家、粥米企業30余家。
鏈式布局,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35歲的劉曉靜是興武村電商直播團隊的負責人,去年5月在甘南縣鄉村振興學院接受培訓後,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她每天在網絡&&直播3小時,不僅銷售遠近聞名的玉米麵條,還把村民的小園蔬菜搬到網上,大家都叫她“蔬菜妹”。
2022年,甘南縣成立鄉村振興學院,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累計培養致富帶頭人300餘人,一批“土專家”、電商主播、創業帶頭人脫穎而出。
如今,甘南縣的農産品加工企業、合作社等紛紛與益農信息社、美滿電商&&、曉光電商&&等對接,借助網絡渠道將産品銷往全國。2023年,全縣農村地區新培育網絡主播16名,農産品網絡零售額近2000萬元。
甘南鎮美滿村的直播間裏,不僅有歡喜村白酒、曉光村大米、西郊村玉米麵條,還有通遼大醬、東古醬油、大興安嶺木耳……高興峰&&,村裏共有4個主播,註冊了5個電商品牌,對接兩個合作社、330戶農民。今年春節前,一天銷售小笨雞400多只,把全鎮的小雞都賣光了。每到夏季,小園蔬菜、沙果、李子下來,他們全天直播賣貨。
美滿村2016年就還清了債務,去年純收入110萬元,目前村集體有存款近400萬元。高興峰謙虛地説:“這在全鎮也就是中等水平。”
甘南鄉村特色産業蓬勃興起,實現了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如今,全縣年收入20萬元以上村實現全覆蓋、50萬元以上村佔比89.47%,村集體存款2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6個。(曹現敏 李文浩 記者:孫昊 來玉良 滕放 李房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