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阿城!-新華網
2024 04/13 20:24:02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這就是阿城!

字體:

  新華社客戶端哈爾濱4月13日電 公元1114年,遼天慶四年九月初,完顏阿骨打召集女真各部,誓師抗遼。第二年,完顏阿骨打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大金,定都會寧。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就位於哈爾濱市阿城區。

  山川形勝、風光旖旎。奔流不息的阿什河水、巍峨挺拔的連綿青山、孕育生命的草地森林,提供了一方體驗鄉愁的“棲息地”、放飛心情的“歸屬地”。

  阿城,哈爾濱的“後花園”。在這裡,千年的金源文化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近年來,阿城區用心打好文化牌,進一步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着力繪就特色文化旅游發展新篇章。

  大金王朝的龍興之地

  阿城區是女真肇興之地,是金代的第一座都城,是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中源文化的交匯之地。

  還記得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十年磨一劍的長篇小説《大金王朝》嗎?很多網友&&想更多了解金源文化,坐落在哈爾濱市阿城區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和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便是最好的去處。

  距離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不遠處,佔地5萬平方米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古樸素雅。目前這個博物館館藏文物達3016件(套),集中展示了金朝金上京地區的歷史沿革。

  銅坐龍威風凜凜,六耳陶鍋造型別致,白釉瓷盤、雙鯉紋銅鏡製作精美,金質“宣和元寶”價值連城……作為金源文化的發祥地,這裡成為不少游客嚮往之地,年均接待游客量達30萬人次。

  近年來,阿城區委區政府大力發展挖掘金源文化,將銅坐龍作為其文化標誌,將金源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倣古一條街,努力讓金上京博物館裏的金代文物活起來,讓廣袤大地上的遺址遺跡活起來。

  2012年,金上京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歷史文物考古修復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發現金上京外城城門12座,對金代建築技術、都城城門制度、皇城宮殿以及道路、排水系統布局等形成全新認知,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供了重要基礎。

  阿城區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阿城現有10余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展覽館,目前,還在加快籌建新的特色博物館,賦能打造“博物館文化城區”。

  “我們要打好金源文化牌,推進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哈爾濱市阿城區委書記孫釗説,在阿城,金源文化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傳承發展,諸多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利用,形成了獨具龍江特色的文旅名片。

  集聚優勢建設哈爾濱“後花園”

  近年來,哈爾濱市阿城區整合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全力打造“哈爾濱後花園 ”和國家全域旅游目的地。

  到阿城游玩哪能不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尤其是遠近聞名的殺豬菜。

  正宗滿族全豬宴擺上桌,血腸、酸菜、白肉片、排骨……冒着熱氣,位於阿城區舍利街道的“趙記老號”殺豬菜店內一桌難求,到店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

  “從太爺爺闖關東落戶阿城到他這一代,‘殺豬菜’手藝在趙家傳承了四代。”“趙記老號”第四代傳承人趙國鋒説,從幾十年前的20多道菜發展到如今,他家的“殺豬菜”超過100道,但是根兒,沒離開女真人、滿族傳下來的精髓。

  “趙記老號滿族全豬宴”現在是阿城區“舍利殺豬菜”的一個代表、文化標籤。在阿城區,更多像“趙記老號”這樣的老字號餐飲企業既保留了傳統味道,也正在成為新的文化風情打卡地。

  除了殺豬菜,魚宴系列、豆腐宴系列及黏豆包、阿城還盛産大蒜、煎餅、山野菜、幹豆腐。

  阿城區平山鎮因豆腐而聞名,追溯至百年前,這裡就開始製作豆腐。經過歲月沉澱,豆腐手藝人不斷磨練製作技藝,做出的幹豆腐以“薄、細、香”而美名遠播、享譽全國,平山鎮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豆腐第一鎮”。

  在2023年首屆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和全國大豆産業博覽會上,平山鎮的豆腐大放異彩。

  目前,平山鎮的豆腐作坊有23家,年産幹豆腐約1700噸,大豆腐産量300萬塊。幹豆腐的暢銷,不僅帶動地産大豆實現就地銷售,還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平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常周末一般有三四輛大客車的游客到平山鎮來旅游,從“五一”開始,人數會逐漸增多,之前最多的時候來過30多輛大客車,游客超過1800人。

  平山鎮借助森工鹿苑景區和周日大集,推動以農家樂、採摘園為主體的旅游項目發展,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路徑,不斷擴大平山豆腐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豐富的自然景觀成為阿城區的另一張名片。這裡除了美食,還有美景。阿城區地理構成為“七山二水一分田”,金龍山、松峰山、紅星湖等自然景觀富集於此,距離哈爾濱市區半小時的車程,有助於融入以哈爾濱市區為中心“半小時旅游經濟圈”。

  打造多業態旅游發展新格局

  多年來,阿城區高度重視冰雪運動的開展,豐富冰雪活動內容,拓展冰雪運動空間,發掘金源冰雪文化,打造滑雪場項目健康多元新賽道,形成了提早謀劃、搶抓機遇、全員參與的冰雪運動發展布局。

  過去的這個冬天,哈爾濱冰雪旅游火爆“出圈”,阿城區及時把握這一機遇,阿城區文旅局局長王殿友率隊在冰雪大世界表演曳步舞,在中央大街推介金源文化,引爆大江南北對“中國歷史有金代、金代故都在阿城”的關注。

  阿城的美,美在歷史人文、特色飲食、自然生態,還美在物産豐饒。

  北緯45度的膏腴黑土孕育了這塊金色土地的豐富寶藏,這裡是“中國大米之鄉”“中國北方名酒之鄉”“中國北方大蒜之鄉”,11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成為阿城食品綠色、安全的“金”字招牌。

  阿城的美,美在質樸民風。古道熱腸、樸實好客,見面三分親、遇到是緣分、相處是朋友,純潔憨厚的秉性傳承着良善、燃燒着赤誠。

  阿城的美,美在詩意鄉村。東南山水秀,西北稻田豐。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光,在野外露營、田園小憩中感受“世外桃源”的愜意與歡欣。

  近年來,阿城區提出“大旅游”規劃,組建文化旅游産業推進專班,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和建設“哈爾濱後花園”為契機,形成了以金朝故都文化游、千年道教養生游、森林生態避暑游、滑雪狩獵休閒游、美麗鄉村體驗游、東北抗聯紅色游、百年品牌工業游、多姿多彩非遺游為主的旅游精品線路。

  重點文旅建設項目的推進,極大提升了阿城旅游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玉泉酒業工業旅游區項目建設完工,形成了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功能齊全的工業旅游體驗區,現已晉陞為省級工業旅游示範區,成為旅游發展的新領域和工業轉型的新動能。

  據統計,2023年,阿城區共接待游客379.61萬人次,同比增長20.22%,實現旅游營業收入13.98億元,同比增長20.5%。

  孫釗説,下一步阿城區將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發展特色文化旅游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精彩,加快推動文化旅游産業發展熱度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延伸。

  文字:劉麗

  圖片由阿城區委宣傳部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董雲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