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黨員幹部堅決保護好腳下這片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我國東北平原是北半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之一。其中,黑龍江擁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在穩定糧食産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多年來,為了保障糧食供給,一些耕地存在化肥農藥投入過量、土地長期透支等現象,加之重用輕養,導致黑土變“瘦”,處於“亞健康”狀態。監測數據顯示,近60年來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區下降50%。
如何破解黑土地保護難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糞肥養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近年來,建三江分公司以現代大農業為基礎,以科技興農為依託,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採取一系列有力舉措保護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給出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的“三江方案”。
內外兼修 保護一方“凈”土
守着黑土不愁糧。廣袤的黑土地雖然高産豐産,但如果始終處於高強度利用狀態,就會出現黑土層變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出現退化等問題。建三江分公司按照北大荒集團提出的“32366”任務體系要求,農業投入品嚴格准入,包裝廢棄物100%集中回收,年均落實農業“三減”技術1000萬畝以上,通過綠色農藥替代傳統農藥、有機化肥替代傳統化肥、遏制農業面源污染等方式,進一步優化黑土地內、外環境,讓黑土地更潔凈。
今年,還沒等秋收結束,勝利農場有限公司便有序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土壤化驗工作,技術人員對10個管理區報送的土壤樣品進行化驗,通過化驗檢測出土壤所需氮、磷、鉀和有機質含量的成份配比,充分掌握耕地的“健康狀況”,陸續將檢測的各項數據進行編號、建檔、輸入測土配方專家系統,結合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應和氣候特點等多方麵條件,合理制定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最佳比例,最佳適用量和施用方法,通過“因地制宜、缺啥補啥”,提升土壤肥力。
勝利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勤玉説:“等到明天開春,配肥站將根據配方採取‘減五增十’的模式進行肥料加工,即在常規配方肥基礎上,減少1公斤尿素、3公斤二胺、1公斤鉀肥,增加10公斤生物有機肥,為黑土地送上專屬‘營養餐’,努力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目標,使黑土地更具可持續性。”
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建三江分公司的15個農場每年都積極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治理工作,逐步建立回收處理體系,用紮實舉措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我用包裝廢棄物積分換了手套、水鞋等勞保用品,既清潔了環境,還收穫了小禮品,真是一舉兩得。”12月1日,八五九農場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區員工聶國麗高興地説。
八五九農場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規範設置15處農藥廢棄物回收點,採取定點回收、統一封包、“積分”制物品置換的方式,引導員工主動參與處置廢棄物。農場集中解決包裝廢棄物的收集、轉運、處置等難題,將收集到的農業廢棄物轉送至饒河縣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進行集中處理,不斷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標準化、常態化、持久化。
各農場還利用農業現場會講解、大集發放宣傳單、人員密集場所懸挂橫幅等方式,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宣傳引導,讓種植戶真正懂得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的重要意義和社會責任,提高他們的自覺意識,營造農藥包裝不亂丟,自覺回收,集中處理的良好氛圍。
今年,建三江分公司在全面積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推進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應用面積500萬畝,將農業包裝廢棄物集中回收處理納入農場財務預算,集中回收處理率96%以上。
增肥有方 確保黑土更“厚”
多年來,建三江分公司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不但採取倒茬輪作、休耕等農藝措施讓黑土地休養生息外,還示範推廣“蟹稻”“鴨稻”等綠色種養模式實現一田多用、培肥地力。同時,實施畜禽糞污替代化肥、秸稈100%還田綜合利用等多種舉措,為黑土地持續增肥,採取量質並重、用養結合的方式,讓長期透支的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建三江分公司擁有耕地1209萬畝,每年水田秋收時,分公司所有收割機都配齊拋撒器,在收割的同時將秸稈粉碎成5-10厘米左右還田,再進行20-22厘米的深翻作業,翻地施尿素加速秸稈腐爛速度,補充秸稈腐爛過程中消耗的氮素,採取旋深16—18厘米的翻後旋,將秸稈埋入地下深度10厘米以上,待春季泡田前先進行旱整地,垡片泡透後進行水整地,逐漸形成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等技術為主的水田黑土保護“三江模式”。這種模式結合測土配方、側深施肥、有機肥替代等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增加糧食産量,提高糧食品質,被列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主推技術之一。
在旱田方面,建三江分公司採取收割過程中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大豆淺翻深松、玉米深翻深埋的秸稈碎混模式進行保護性耕作。秋收後,各農場對旱田進行秋起壟作業,通過深松起壟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提高雨雪的滲透能力。經過對比分析,通過保護性耕作,土壤有機質的含量由原來的2.94%提升到3.35%。
除了秸稈還田,分公司還積極探索應用秸稈移位腐熟技術,讓其“秸”盡所能,變廢為寶。
2023年,二道河農場收集秸稈8000噸,應用十方生物技術(滄州)有限公司和東北農業大學的秸稈腐熟劑産品和技術,推進秸稈科學還田。從9月份開始對腐熟後的秸稈進行加工,可生産基質約8000方,育秧基質按照20%添加到苗床土中,可生産4萬立方苗床土,供0.4萬棟標準大棚使用,覆蓋插秧面積24萬畝。秸稈快速腐熟能夠使秸稈中所含的有機質及磷、鉀等元素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並産生大量有益微生物。秸稈經過生物發酵降解還田,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的礦物質營養,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每畝施400公斤秸稈可提高土壤有機質1.5%,可提高糧食産量15-50公斤。對於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産、增收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三江分公司畜牧業每年産生畜禽糞污總量23.7萬噸,如果處理不良,極易造成土壤污染和水資源污染。面對難題,分公司獨闢蹊徑,拒絕“肥”水外流,通過推進畜禽糞污替代化肥工作讓糞污變“廢”為寶。經過糞污收集、腐熟發酵、檢測化驗等工序,指標合格的畜禽糞污被機械拋撒或深翻還田,成為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營養品”。2023年,建三江分公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一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之路正在探索與開拓中越走越寬。
固本培元 實現持久“續航”
水土流失是當前導致黑土地“變薄”和“變瘦”的主要驅動因素。
近年來,以水為名、因水而興的建三江分公司全面啟動“四大灌區”遠期工程,完成三江平原灌區田間配套和灌區骨幹工程建設任務,大力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三水’聯合調度使用+整地節水措施”的三江節水模式,應用水稻節水控制灌溉855萬畝,真正為黑土地保護注入了源頭活水。青龍山灌區作為全國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灌區,也是黑龍江省唯一入選的灌區,採取灌排結合和“三水聯合調度使用”的方式,應用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進一步保護地下水,促使水稻根深苗壯、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強,為建設現代農業領域航母發揮了重要的水利支撐保障作用。同時,建三江分公司在2023年實現江水灌溉面積360萬畝,已成為全省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面積最大的地區。
打贏黑土地“保衛戰”,不但需要改進耕作方式,更需要農田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
建三江分公司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穩步推進糧食生産功能區提標改造工作,自2021年以來,共完成223.7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黑土地了變成“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
為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建三江分公司黨委堅決扛起耕地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堅持保護優先、權責一致、全面從嚴的基本原則,制發《建三江分公司黑土耕地保護“田長制”工作實施方案》,嚴格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田長制”。15個農場有限公司逐級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本着“不讓一寸土地失管”的宗旨,建立四級網格管理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監管網絡,形成“屬地管理、逐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耕地保護監管機制,將監管任務、監管重點落實到人、到部門、到管理區、到地塊,確保耕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
建三江分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院校積極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強化22項農業創新技術的優化升級和集成規模化推廣應用,與中科院攜手開展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集多方合力推進農業水土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等課題攻關,為建三江分公司的黑土地保護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和系統解決方案,探索出了一條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雙贏之路。
今後,建三江分公司將繼續堅持耕地數量、質量“雙紅線”不動搖,通過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機農藝農人結合,種植養殖生態循環,走出黑土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産出“中國糧食”、端穩“中國飯碗”更有底氣。(王志弘 高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