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開展黑龍江省首例成人二氧化碳清除(ECCO2R)技術,成功救治一名69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併呼吸衰竭的男性患者,標誌着黑龍江省重症醫學救治水平再度提升。
哈醫大二院重症醫學科負責人韓藝(左3)教授帶領團隊查房
家住黑龍江省綏化市69歲的何先生(化名)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困擾十餘年,咳嗽、咳痰、喘憋令他苦不堪言,對他的生活質量也有較大的影響。入冬後,何先生因感冒出現清晨較劇烈的咳嗽及少量白色泡沫樣痰,自行服用止咳、消炎藥等治療症狀未見好轉,並不斷加重,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哈醫大二院就診。何先生入院時病情危重,接診的呼吸內科醫生查體發現患者口唇發紺,意識不清,指脈氧飽和度僅為40%,進一步檢查,血氣分析提示二氧化碳分壓高達103mmHg(正常範圍35-45mmHg),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經與家屬充分溝通後,將患者轉入重症醫學科搶救治療。
連續30余個小時無創呼吸機治療,病情仍未好轉,二氧化碳指標僅輕度下降至94mmHg。哈醫大二院重症醫學科學術帶頭人、重症醫學科負責人韓藝教授指出,患者此次出現較為頑固的Ⅱ型呼吸衰竭,無創呼吸機治療無法有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可能需要改為有創機械通氣治療。但有創機械通氣會增加額外的治療難度,使患者脫機困難,甚至可能脫不下來呼吸機。韓藝教授與團隊綜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反復研究推敲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的利與弊,最終決定嘗試使用二氧化碳清除(ECCO2R)技術。
醫生討論患者病情
據韓藝教授介紹,在某些疾病引發的肺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時,體內二氧化碳會大量蓄積,形成難以糾正的高碳酸血症及嚴重的呼吸性酸中毒。對於何先生而言,需要闖過的第一關是平穩有效緩解體內二氧化碳潴留。ECCO2R技術是指通過體外循環裝置將患者的血液引至膜氧合器內,使血液與高流量的氧氣交換同時帶出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完成有效氣體交換。此項技術可為臨床上通氣功能障礙的、難以糾正的肺內通氣血流比嚴重失調的或二氧化碳潴留難以通過機械通氣改善的重症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韓藝教授&&,ECCO2R所需的體外循環血流流速相對ECMO來説較低,ECCO2R治療的血管通路建立與ECMO相比通過常規CRRT回路即可實現,遠遠降低治療實施難度及操作風險。
醫療團隊第一時間為何先生實施了ECCO2R治療,隨着通路的建立、機器的預充完畢,血液引出並在氧合器內完成氣體交換又重新輸入患者體內,患者呼吸困難情況明顯減輕,高碳酸血症逐漸得到改善,整體病情得到顯著改善。在ICU治療了7天,何先生生命體徵平穩被轉回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
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到呼吸內科病房對患者進行回訪
此次成功開展省內首例ECCO2R技術,標誌着哈醫大二院急危重症救治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填補了黑龍江省對該項治療技術的空白,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高碳酸血症合併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式,標誌着我院在Ⅱ型呼吸衰竭合併高碳酸血症治療方面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有助於進一步提升黑龍江省重症救治水平,造福龍江百姓,為實現健康龍江貢獻力量。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通訊員:田為 楊嘉安 李明;記者:周姿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