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裏的黑龍江——金色農業”網絡圖片展
pagebreak
黑龍江墾區玉米航化“貼秋膘”
2015年8月11日,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的黑龍江墾區五大連池農場用飛機為玉米噴施營養液。新華社發(陸文祥 攝)
立秋過後,黑龍江墾區所屬農牧場抓住晴好天氣,適時對玉米進行航化作業,噴施防病、防蟲、促早熟的營養液,為玉米“貼秋膘”,以提高玉米的品質和産量。
“北大倉”“科學儲糧倉” 保護玉米防壞糧
黑龍江省肇東市昌五鎮昌平村一個裝滿玉米的“科學儲糧倉”(2016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在各級財政補貼支持下,家種100多畝玉米的黑龍江省肇東市昌五鎮昌平村農民王智東今年只花了500多元就買到了可以容納近30畝玉米産量、容量約為20噸的“科學儲糧倉”,為玉米存儲提供了保障。肇東市今年共投用了1700多個“科學儲糧倉”,改變了以往將玉米堆積在地上的存儲方式,有效減少玉米變質、發黴、受污染等損耗。
黑龍江省肇東市昌五鎮昌平村一個裝滿玉米的“科學儲糧倉”(2016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黑龍江省肇東市昌五鎮昌平村一個裝滿玉米的“科學儲糧倉”(2016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糧倉”黑龍江:美麗“線條”中種下豐收希望
2020年4月14日,4月14日,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種植戶移栽馬鈴薯。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近日,黑龍江省蘭西縣蘭西鎮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開始移栽馬鈴薯。覆膜的黑土地呈現出黑白相間的美麗“線條”,種植戶在“線條”中種下豐收的希望。該園區套復種主打品種是早春馬鈴薯和秋白菜,兩茬作物平均每畝純收入約3500元。
2020年4月14日,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種植戶移栽馬鈴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2020年4月14日,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種植戶移栽馬鈴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2020年4月14日,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種植戶移栽馬鈴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2020年4月14日,向陽村薯菜套復種園區種植戶移栽馬鈴薯。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北大倉”洋溢豐收色彩
這是2022年10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戰鬥村一處曬場晾曬的玉米(無人機照片)。
金秋時節,“北大倉”黑龍江省的田野上處處洋溢着豐收的色彩。全省産糧區利用晴好天氣加緊糧食晾曬,各曬場滿地金黃;整地工作也全面開展,大農機在黑土地上翻起“波浪”,為來年春耕做好準備。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影報道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一處曬場的玉米堆上忙碌。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機在一處耕地進行整地作業(無人機照片)。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農機在一處耕地進行整地作業(無人機照片)。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鏟車在一處曬場傾倒玉米。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鏟車在一處曬場傾倒玉米。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一處曬場的大豆堆上忙碌。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一處曬場的玉米堆上忙碌。
“大國糧倉”秋收告捷 我國東北喜迎豐收
作為我國最主要糧食産區的東北三省近期陸續宣布,今年糧食作物秋收工作基本結束,迎來豐收。
秋糧佔我國全年糧食比重約四分之三,是全年糧食生産重中之重。東北地區秋糧豐收,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2022年9月22日,在北大荒集團普陽農場有限公司,農機在收穫水稻 新華社發(劉洪軍 攝)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介紹,11月初,黑龍江秋收生産已全面告捷,實現“十九連豐”。吉林省農業部門&&,目前吉林省各地秋收工作基本完成,全省糧食産量將再獲豐收。遼寧省農業相關部門稱,全省糧食作物秋收基本結束,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5300多萬畝,雖然個別地區汛期發生澇災,但並未影響整體豐收的形勢。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的糧食産量佔全國糧食産量五分之一以上,被稱為“中國東北糧倉”。
其中,黑龍江省是我國産糧第一大省,去年糧食産量1573.5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産量11.5%,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
今年秋收時節,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一處稻田裏,幾&無人駕駛割曬機借助5G和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田間自動前進、轉彎、倒車,作業流暢高效。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技術員趙華宇説,這不僅提高了糧食收穫精度,還大幅減少收穫損失。在吉林省梨樹縣,田野裏玉米收割機走過,秸稈倒下,金黃的玉米被收入翻鬥內。忙碌的農民,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金秋收穫季,遼寧廣袤的大地上鋪滿“金黃”,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不停。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9月以來,遼寧省不斷強化農機調度服務,指導農民科學安排秋收作業。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趙光農場有限公司,鏟車在一處曬場傾倒玉米。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近年來,位於世界肥沃黑土帶上的東北地區,通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專家認為,今年東北糧食産區克服局部疫情等不利影響迎來豐收,彰顯我國糧食生産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還需要加大對東北地區糧食生産支持力度,提高東北地區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繼續保障糧食安全。(完)pagebreak
黑龍江綏化:“金豆”迎豐收 倉儲流通忙
2022年10月25日,檢驗員對大豆進行蛋白質含量檢測。
日前,産糧大省黑龍江喜獲大豆豐收。在國家A級綠色食品大豆基地、綏化地區重要的大豆購銷集散地——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興福鎮,經營大豆的企業呈現一片繁忙景象。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影報道
2022年10月25日,在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內,工人進行扦樣作業,以此了解儲存倉內大豆水分、雜質以及蟲害等情況。
2022年10月25日,在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內,工人利用機器將大豆裝入鐵路貨運集裝箱(無人機照片)。
2022年10月25日,在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內,工人利用機器將大豆裝入鐵路貨運集裝箱。
2022年10月25日,在綏化市益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內,檢驗員對大豆進行隨機抽樣檢測。
一個傳統農業大省的“新賽道”——黑龍江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掃描
金秋九月,黑土地迎來豐收。黑龍江省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耕地託管、産業鏈延伸、科技創新等方面競逐“新賽道”,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耕地“入托”增産多
“這土地託管還真就比自己幹收成好。”望著在風中起起伏伏的大豆田,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林鎮東勝村種植大戶張文海充滿期待。
今年,張文海有約1萬畝地由海倫市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採取全程託管模式經營。在託管期間,農機手、農技專家等專業人員提供耕種管收全程服務,張文海自己則當起了“甩手掌櫃”,只需在秋糧收穫後驗收作業質量,結算服務費用,享受秋收成果。
“現在屯子裏流轉土地的人少了,大家算算收成,更願意讓自家的地‘入托’。我們託管給金豐公社的大豆田每畝産量能多出70斤至100斤。”張文海説。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林鎮東勝村,大豆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魏弘毅 攝
在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裏,理事長魏剛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秋收安排農機手。
“我們自己有總價值4000多萬元的先進農機設備,農機手也是我們自己培訓的。”魏剛説,通過農機規模化作業,種收效率大大提升,這是小散戶種植難以達到的。2022年,合作社託管了49萬畝玉米地,佔全縣玉米種植面積十分之一。
土地託管興起的背後,是傳統農業經營體系的重塑。在黑土地上,以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正在逐漸取代小農經營“單打獨鬥”。
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5.67萬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47億畝,比2016年增加7701萬畝;全程託管服務面積達到2042萬畝。
“鏈經濟”提升附加值
在黑龍江北緯四十七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位於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的加工工廠,記者見證了一穗鮮食玉米的“旅程”。
從田裏採摘、在廠房去皮、在流水線上加工成真空包裝鮮食玉米,然後再由“網紅”帶貨銷往全國……從開始加工到製成成品,過程不超過3小時,“鎖鮮”是鮮食玉米的賣點。
“企業去年實現産值8.8億元,輻射全省近500萬畝有機種植,不斷帶動産業鏈向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公司副總裁郭忠良告訴記者,産業鏈的延伸不僅能為上游農産品的銷路“托底”,還能提升産品附加值,推動農業經營規模化、集約化,帶動農民增收。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農機正在進行翻地整地。新華社記者魏弘毅 攝
玉米的附加值提升體現在産品的綠色升級,更體現在精加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肇東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先進工藝加工,一粒粒玉米“變身”為增鮮劑呈味核苷酸二鈉。
“一噸呈味核苷酸二鈉市場價格八九萬元,今年我們産值預計達到8億元。”公司總經理黃勵堅説。
曾幾何時,“量大鏈短”、農産品加工滯後是黑龍江農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隨着《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産業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一批玉米深加工企業得到引導扶持,做強做大。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省玉米設計加工能力達到3100萬噸,是2016年末的近兩倍。
玉米“越變越金貴”的背後,是黑龍江省從玉米原糧“初級供應者”升級成為農産品“高級加工者”的轉變。通過龍頭企業的“延鏈、強鏈、補鏈”,玉米深加工産品品種逐漸增多,産業鏈上下游銜接更加緊密,黑龍江提升農業附加值有了更加強勁的動能。
新農技賦能“大糧倉”
“再過幾天,無人駕駛收割機就會開始在這片稻田裏作業。”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生産部副部長姜灝的身後,萬畝無人農場示範區一片金黃。
翻開七星農場的《萬畝無人農場示範區建設方案》,從智能排灌系統到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系統,再到智慧農場管理系統,農業生産充滿“科技范兒”和未來感。
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有限公司一塊稻田中,種植戶在察看水稻的長勢。新華社記者王鶴 攝
電動機械代替人工撒種、無人機打藥代替背壺撒藥,高速側深施肥有了導航系統,農場統一進行農資配備、農時管理、技術推廣和秋糧收購……七星農場126萬畝耕地見證了科技發展最快、農業成果最多、職工最受益的10年。
技術集約推動效益增長。“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3%,高於全國8.3個百分點。目前,黑龍江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138個,優質良種繁育、數字農業建設、基層農技推廣等重點工程穩步推進。
“下一步,黑龍江省將繼續用農業科技化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興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讓科技變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處長何樹國説。(記者陳聰、魏弘毅)
“大糧倉”黑龍江省連續24年開行“插秧專列”
在綏化火車站站&,乘客在等候K5151次列車時與親友視頻通話(2023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5月6日17時,K5151次列車從黑龍江綏化站駛出,來自綏化等地的400余名“插秧客”乘坐專列,奔赴三江平原進行春耕生産工作。
每年春耕季,綏化地區都有大批“插秧客”前往三江平原從事春耕生産。據介紹,黑龍江今年約有5萬名務農人員乘坐專列前往墾區插秧,鐵路部門在圖定列車基礎上,增開“插秧專列”,沿途覆蓋三江平原大部分農場。
自哈爾濱鐵路部門2000年首次開行“插秧專列”以來,已連續24年累計服務務農旅客超180萬人次。
在K5151次列車車廂中,一位乘客將行李放置在行李架上(2023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在K5151次列車車廂中,一位乘客在座位上望向窗外(2023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在綏化火車站站前廣場,志願人員組織乘客等候K5151次列車(2023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在白山黑水間凝聚起磅礡力量——東北三省災後重建一線觀察
2023年8月4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鎮萬山村,哈爾濱市森林消防支隊的消防員在解救被困村民。新華社發
2023年8月5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大灣村附近,牡丹江市消防救援支隊的消防員在安裝排澇機器。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23年8月6日,人們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一廣場上的應急通信車前與外界通話。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23年8月9日,人們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時代中學集中安置點用餐。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23年8月11日,黑龍江省尚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當地一處被洪水浸泡過的水稻田裏查看水稻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是2023年8月10日拍攝的位於黑龍江省五常市的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産業園內種植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pagebreak
喜迎農民豐收節 産糧第一大省“豐”景如畫
紅紅的蔓越莓、金黃的玉米、飽滿的大豆……廣袤的黑土地上“豐”景如畫。9月23日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田間地頭洋溢着豐收的喜悅。在全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作物陸續成熟,農民們正搶抓晴好天氣,開始收穫工作,確保顆粒歸倉。
恒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收穫的玉米。(受訪者供圖)
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永恒鄉恒山村一處玉米地塊,收割機正在田間穿梭,轟隆聲由遠及近。“今年我們種植了3萬餘畝玉米,9月18日開始收穫,預計20多天后可以收完。”恒山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笑着説,玉米畝産達到近2000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單慶東從合作社的大豆田中摘下一株豆秧向記者展示,只見豆秧從底部到頂端密密麻麻結滿了飽滿的豆莢。“你看,這是我們通過‘大壟四行’密植技術種植的大豆,結合精密播種技術,大豆産量有保障。”單慶東説,一週後,我們將開始收穫種植的1.2萬畝大豆。
“我們每年秋收後都要進行秸稈全量還田,春天再施用腐熟劑加快腐熟,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單慶東説,我們今年還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大馬力農機,覆蓋耕種管收各個環節,只有良種、良法、良機相結合,豐收才有保障。
9月23日上午,在撫遠市黑瞎子島鎮東安村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蔓越莓基地,正在舉行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黑龍江省主場慶祝活動。精心編排的《豐收歡歌》歌舞表演,融合彩綢、舞龍、舞獅等元素,傳遞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喜慶。
蔓越莓現場收穫、現代農機科技裝備成果展示、農民趣味運動會……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目不暇接。在慶祝活動主會場,還舉辦了集中開鐮收割啟動儀式,全省13個地市124個收割現場統一開始收穫,1.1萬餘人在收穫現場奔忙。
在主會場不遠處的蔓越莓水收現場,果農們向蔓越莓田裏注滿水,一顆顆紅色果實隨即漂浮在水面上,機械水車在田間行走,將果子脫落下來。從空中俯瞰,蔓越莓田仿佛一片紅色的海洋,果農們用收穫的果實擺出了“慶豐收 促和美”字樣。
“我們將蔓越莓種子通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通過太空誘變培育出了新品種。”撫遠紅海植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峰説,今年我們所種植的4200余畝蔓越莓喜獲豐收,蔓越莓因低熱量、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廣受消費者歡迎。
鮮食玉米、鴨稻米、有機酸菜……在活動現場的展示區,正在舉辦黑龍江省級優質農業品牌“黑土優品”農産品展示銷售活動,展示有黑土地上所出産的十大品類的優質農産品。
“我們選取近百款獲得‘黑土優品’標識使用權的農産品參加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黑龍江省主場慶祝活動,展現農民豐收碩果和品牌建設成果。”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市場與信息化處副處長周玉瑩説,我們將繼續做好“豐收”下半篇文章,組織系列産銷對接和品牌推廣活動,帶動更多農産品走向高端、賣出好價。(記者孫曉宇)
中國産糧第一大省迎來豐收季
九月的東北平原上,秋高氣爽
在中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
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寶泉嶺分公司
成熟的水稻在微風的吹拂下起起伏伏
掀起金色稻浪
田間道路交錯相通、平坦寬闊
收穫機車、運糧車往來穿梭
種植戶李宏偉正在為稻田排水
去年春季開始
他將自家404畝水田進行了格田改造
原先每個稻田池7、8畝,現在變成約15畝
稻田池數量由52個減少到28個
池埂減少了22條,有效種植面積多出12畝
李宏偉説,12畝地能打12000斤水稻,增加數萬元收入
今年不僅是豐收年,也會是個增收年
在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有限公司
秋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每天都有70多&收割機在田間作業
能收割耕地約7萬畝
從種植到收穫
每個環節都滲透着科技的力量
無人機巡田
衛星遙感監測
測土配方施肥
……
科技,推動着墾區糧食增産
種植戶增收
在呼蘭河畔的黑龍江省蘭西縣蘭河鄉
水稻收穫也已開始
蘭河鄉紅旗村水稻種植戶鄭旭濤
種了180畝早熟品種水稻
他告訴記者,今年水稻價格比去年上漲不少
整體效益大幅提高
今年,蘭西縣水稻種植堅持全程促早熟
4月初就完成了浸種催芽和播種
5月10日就開始插秧
為水稻儘早收穫打下基礎
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産量達1552.6億斤
實現“十九連豐”
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
2023年黑龍江糧食播種面積超過2億畝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
儘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澇災害影響
但農作物整體長勢好於往年
黑龍江省糧食生産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記者:黃騰 董寶森 王大禹
黑龍江:農技專家為保秋糧“把脈問診”
“你看,這一處梭形的條斑就是玉米大斑病的表現,我們曾在用藥前做過標記,現在看來,大斑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沒有繼續擴散的跡象。”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鮮族鎮新安村一處玉米地塊,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專家陳億兵説,大斑病是玉米的常見病害,影響玉米光合作用進而影響産量,宜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防治。
8月初,海林市遭受洪澇災害,新安村村民付忠志有380畝地不同程度受災。在其中一塊玉米地,植株上還可以看到洪水侵襲過的痕跡,有的葉片已經發黃。“專家指導我們早早地給玉米施用了營養藥劑,心裏覺得踏實多了。”付忠志説,現在玉米已經進入乳熟期,長勢恢復還不錯。
為全面加強農業救災和恢復生産技術指導,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下沉一線開展工作。8月5日,陳億兵便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員魏才強來到海林市指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專家陳億兵正在察看玉米病蟲害情況。新華社記者孫曉宇 攝
“今年前期氣溫較低,7月降雨較多,特別是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作物發生病害的幾率增高。”陳億兵説,針對此次洪澇災害,他們專門設置了玉米大斑病防治藥效評估試驗項目,通過技術經濟性分析,篩選適宜藥劑,並為以後指導農業生産抗災提供參考依據。
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鮮族鎮一處稻田,水稻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 孫曉宇 攝
“全市累計農作物受災面積18.9萬畝,災後農業生産自救關乎秋糧産量,眼下農作物開始進入成熟期,更不能大意,特別要做好促早熟、防早霜。”海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承忠説,災害發生後,他們動員農民搶排田間積水,並組織農技人員入戶指導,調配縣內的100余&無人機開展“一噴多促”作業,盡全力降低災害損失。
在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一間辦公室內安裝有黑龍江省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及在線監測體系管理&&。站在大屏幕前,站長宋顯東和病蟲測報首席專家王春榮正在查看全省作物病蟲害情況。&&上展示了全省6000名監測點植保員發來的作物感染病蟲害信息,並附有圖片、位置信息和&&方式,方便專家判斷、核實。
“我們從7月中上旬開始,連續發布預警,提示水稻發生穗頸瘟的風險。目前,防控取得不錯效果。”宋顯東説,做好災後病蟲害防治,“一噴多防”“一噴多促”是關鍵,在噴施磷酸二氫鉀等促進作物生産恢復藥劑的同時,再加入廣譜性的具有植物保健作用的殺菌劑,可做到有病防病,無病增産。(記者孫曉宇)
關注秋收|力保收成 科技助力——我國東北糧食主産區秋收見聞
東北三省是我國糧食主産區,糧食産量佔全國逾五分之一。近年來,東北三省通過良種、良法、良機等相融合,提高作物單産,提升糧食品質。金秋時節,各地正加快秋收進度,確保糧食順利歸倉,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黑龍江省五常市有着“中國優質稻米之鄉”美譽,今年這裡超過百萬畝農田遭受洪澇災害,當地搶排田間積水、進行“一噴多促”作業,在受災之年奮力保收成。
機收、脫粒、裝車……在五常市安家鎮鐵西村,村民董明亮正駕駛着收割機搶收成熟的水稻。“我們合作社共種了2600多畝水稻,現在看來今年豐收保住了。”董明亮説,他們自9月末便開始收穫一部分“頭鐮米”,以便在“十一”期間賣個好價錢,現在他們正加快搶收,收穫已進入收尾階段。五常市是黑龍江省加快秋收進度的縮影,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已基本收穫完畢。
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處地塊,收割機卸下剛收穫的大豆。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今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達7500萬畝,目前也已基本收穫完成。隨着新季大豆收穫,糧食收購正同步展開。在訥河市鑫聞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院內,一旁的鐵路線上,一袋袋粒大飽滿的大豆正在裝車,即將發運。
“我們10月1日開始收購新季大豆,日收儲量在二三百噸。”企業負責人韓旭説,公司為客戶量身定制産品,針對豆製品廠推出專用黃豆,滿足雲貴川等南方市場需求。
更高産的種子、更科學的種植方式、更先進的農機裝備……現代科技正在重塑農業生産全流程,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提供科技支撐。
在吉林省農安縣小城子鄉光明村,浩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的500余畝耐鹽鹼大豆迎來豐收。“經過初步測産,每畝産量超過240公斤,實現了高産。”該公司負責人王浩説,他們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合作,在鹽鹼地試種耐鹽鹼品種“東生118”,效果超出預期。
10月19日,在吉林省公主嶺市友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將收穫的玉米放入科學儲糧倉。新華社記者張楠 攝
在黑龍江省訥河市學田鎮清河村,數&&型農機正在將籽粒飽滿的大豆順利歸倉。“今年我們引進11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技術,通過縮小行距、增加株距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率,從而提升産量,增加效益。”訥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慶典説,科技正助力提升大豆單産,拎穩“油瓶子”。
在遼寧省鐵嶺縣萬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處地塊,新升級的7行滾輪式收割機實現了收割、脫粒、秸稈粉碎、稻穀裝車等系列程序一氣呵成,稻稈粉碎後從收割機尾部排出,空氣中瀰漫陣陣稻香。
“目前合作社所有收割機每天全部出動,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稻田收割工作。”合作社理事長聶明説,他們先後投資1200余萬元購置農機裝備,機械化助力種植全流程節本增效。今年合作社種植了4900畝水稻,預計總産量能達600多萬斤,再獲豐收。
10月12日,一名工人在遼寧省昌圖縣一處糧場內整理剛剛卸下的玉米。新華社記者姚劍鋒 攝
一組組農情調度數據,折射出東北糧食主産區的豐收速度。截至10月24日,黑龍江省糧食作物收穫超九成,大豆、水稻基本收穫完畢;吉林省糧食作物已收穫接近九成,水稻、大豆收割接近尾聲;遼寧省糧食作物已收穫超九成,預計旱田作物在10月末前收穫完畢。(記者孫曉宇、薛欽峰、武江民)pagebreak
飛閱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秋收“豐”景
10月18日,收割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的一處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
金秋時節,我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一派秋收繁忙景象。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産區,2022年糧食總産量1552.6億斤、佔全國11.3%,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穫的玉米運到當地農業合作社指定的地點進行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收割機在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24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大榆樹鎮邵店村,農民把收穫的糧食運到空地上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曲玉寶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拖拉機運輸打捆後的秸稈(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10月18日拍攝的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已收穫的田地和打捆後的秸稈(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24日,送糧車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大型糧食倉儲加工企業外排起長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曲玉寶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穫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24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大榆樹鎮邵店村,農民把收穫的糧食運到空地上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曲玉寶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穫的玉米運到當地農業合作社指定的地點進行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的一處玉米晾曬場,村民整理收穫的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8日,收割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的一處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8日,收割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的一處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8日,收割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潤地農業種植合作社的一處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9日,收割機在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中興鄉綠化村的一處大豆地收穫大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0月19日,收割機在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中興鄉綠化村的一處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收割機在黑龍江省富錦市收穫大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收割機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塊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送糧車在富錦市一大型糧食倉儲加工企業內排隊賣糧(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10月11日拍攝的收割機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塊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pagebreak
黑龍江“瞰”豐收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中興鄉綠化村的一處大豆地塊,大型收割機械在往來穿梭間完成收割、脫粒、轉運等,田間地頭呈現一派豐收的喜慶景象。這是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秋收正酣的縮影。截至10月15日晚,黑龍江省農作物收穫已超1.7億畝。
據了解,今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總面積2億多畝,從專家測産和農民實際收穫看,雖局地出現洪澇災害,但農作物受災面積少於常年,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記者:強勇 張啟明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黑龍江佳木斯:農忙正當時 秋收糧滿倉
近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正值收穫季,各糧食産區加快秋收步伐。
富錦象嶼金谷農産有限責任公司前,賣糧車排起了長隊,一輛輛大車內裝滿了剛收穫的農作物。農戶入廠後可在45分鐘內完成全部業務以及糧款結算,保證農戶“種糧賣得出、好糧賣好價”。
據了解,從目前農作物收穫情況來看,佳木斯市今年豐收在望,預計能夠實現“二十連豐”。
記者:王建威 戴錦鎔 張啟明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國慶裏的豐收季|秋糧收穫正當時 農産品爭“鮮”上市
眼下正是收穫的季節,大地五穀豐登,瓜果飄香,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今年秋糧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大部分地區秋糧長勢良好,有望再獲豐收。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穫已過兩成。
大型收割機在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稻田裏收割水稻。受訪者供圖
國慶節期間,作為“中華大糧倉”的黑龍江省,水稻已經開始大面積收割。在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一處地塊,一波波金色的稻浪隨風搖曳,一輛輛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裏穿梭。
為預防後期降雨大風天氣到來,對農業生産造成影響,合作社於9月23日開始組織大型機械,結合天氣變化,針對作物成熟度,搶收快收,加速秋收進程。
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稻田。受訪者供圖
“由於管理到位,加上天氣情況較好,今年水稻生産喜獲豐收,畝産有望超過1200斤。”站在田邊,望著收割機在田間轟鳴而過,將沉甸甸的稻穗收入囊中。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高興地説,水稻畝産成立之初的七八百斤不斷提升,社員們也都非常高興。
合作社自辦的稻米加工廠內機器轟鳴,碾米機、拋光機等正在作業。今年收穫的稻穀歷經去雜、碾米等多道工序,最終被加工成色澤晶亮的精米。鴨稻米、富硒米、紅米、黑米……展廳內,展示有合作社所出産的品種豐富的稻米産品。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在100個大豆、200個玉米主産縣整建制推進。記者了解到,今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穩中有增,苗情長勢總體較好,預計單産高、品質優,有望再獲豐收。
山東濟寧嘉祥縣大豆大面積單産提升示範區。新華社記者 葉婧 攝
山東省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楊武傑介紹,為突破制約大豆豐産高産的關鍵短板,山東在大豆大面積單産提升示範區,主栽“齊黃34”“鄆豆1號”“聖豆101”“山寧29”等耐密優質高産品種,打造高産攻關樣板。預計今年秋收,示範田畝産將超過250公斤,全省平均單産將超過200公斤。
不只稻菽成浪,眼下各地蔬果、水産等時令農産品也正爭“鮮”上市。
乘着新疆“海鮮”出圈的東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劉紅州迎來大豐收。
極目遠望,深秋的博斯騰湖微風陣陣,蘆葦搖曳,水天一色。劉紅州的養殖場就位於湖岸不遠處。
新疆迎來“海鮮”大豐收。資料圖片
“前兩天剛拉走七八噸,預計收入在10萬元左右。”除了為水産客商準備的大訂單,由於名氣越來越大,不時有零星顧客聞名而來,到老劉的養殖場邊選購活蝦。養了近10年南美白對蝦,劉紅州稱今年確實“紅得發紫”。為給中秋、國慶假日期間準備充足貨源,劉紅州夫妻倆和兒子劉楊最近加班加點,忙得不亦樂乎。
據介紹,博湖當地着力發展壯大螃蟹、甲魚、對蝦等特色水産養殖,年産水産4000噸至5000噸。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新疆漁業産量17.3萬噸,高白鮭、梭鱸等水産品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除滿足當地需求外,還銷往全國市場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這兩天,新疆的辣椒同樣迎來收穫,焉耆、博湖、安集海、三塘湖……各地知名辣椒産地,紛紛開啟“曬椒”模式。開車行駛在天山南北,公路兩側滿眼皆是紅紅火火的晾曬場。
新疆哈密市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鎮,農民正在處理收穫的辣椒。新華社發/普拉提·尼亞孜攝
“最近辣椒集中成熟,預計10天左右能採完。”新疆博湖縣本布圖鎮本布圖村色素辣椒種植戶馬忠雄興奮地説,去年他種植130畝辣椒,收入在23萬元左右,今年種植面積拓展到了180畝。色素辣椒具有生長周期短、産量高等特點,廣泛用於藥品、化粧品、食品等領域。近年來,色素辣椒市場持續火爆,也讓新疆辣椒種植戶們的日子更加紅火。
江蘇沭陽芡實迎來豐收。資料圖片
在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賢官鎮賢北村,中秋節前,芡實種植基地的芡實陸續進入成熟期,碧塘之上,芡實飄香,農戶正在采收成熟的芡實,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記者 汪子旭 孫曉宇 茍立峰 葉婧)
pagebreak
關注秋收|黑龍江省秋收一線觀察
眼下,産糧大省黑龍江正值秋收季,田間地頭機器轟轟作響,一幅忙碌的秋收畫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在位於富錦市硯山鎮東五頂村一處地塊內,收割機正“吃”掉一根根大豆莖稈,將一粒粒圓潤飽滿的大豆“收入囊中”。種植大戶李彩紅今年種植了一千多畝玉米、四百多畝大豆。
“今年收成不錯,家裏有5&收割機,收割完自己的地塊就幫別人家收,一坰地能掙400元左右。”李彩紅説。
收割機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塊玉米地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富錦市錦山鎮公安村,大片玉米正等待收割,“今年收成不錯,現在要根據天氣和糧價情況進行收割。”公安村村主任王勝國説。得益於先進的農用設備,收割質量高,損耗少,“機器收割後基本不用人工去‘撿棒’,收割完就能翻地,利於土壤。”王勝國説,“再有一兩天基本就能收割完畢,等着賣糧了。”
收割完成後,不少農戶開着賣糧車在富錦象嶼金谷農産有限責任公司前排起了長隊。一輛輛大車內裝滿了剛收穫的玉米,在陽光中泛着點點金黃。公司副總經理王勇介紹,公司利用數字化手段保障收購、檢驗、倉儲環節的規範和透明,幫助農戶打消售糧過程中的顧慮。“現在農戶入廠後可在45分鐘內完成全部業務以及糧款結算,保證農戶‘種糧賣得出、好糧賣好價’。”
送糧車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大型糧食倉儲加工企業外排起長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稻田,秋風微拂,金黃的稻田發出“簌簌”的響聲,幾&收割機正在田間進行分段收穫作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説:“今年種植的近2萬畝水稻迎來豐收,畝産能夠超過1200斤。”
長勢分析、蟲害監測、農藝建議……利用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合作社的一塊大屏幕可對今年土地的耕種情況“一覽無余”。“有了數字化&&,一旦出現病蟲害或其他問題,系統會發出預警,我們再到相應地塊確認情況,能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讓繁雜的田間管理工作變得省心又省力。”袁勝海説。
袁勝海介紹,今年秋收結束後要在土地上凍前抓緊把“小池子”改造成“大格田”,通過格田改造建造高標準水田,以便更好地應用無人駕駛等新型農業技術,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率和收益。
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一大豆地塊的地頭,收割機卸下剛收穫的大豆。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作為我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省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超過2億畝,全省各地正搶抓農時,在加快秋收進度的同時,同步推進秋整地工作,為明年糧食生産打下堅實基礎。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14日晚,全省農作物已收穫16088.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收穫15556.35萬畝,完成近七成;經濟作物和飼草飼料作物收穫532.06萬畝,接近尾聲。(記者戴錦鎔、王建威、張啟明)
收穫面積超一億畝 全國産糧第一大省秋收正酣
在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一處大豆地塊,一台&收割機來回穿梭,將金黃飽滿的大豆盡收倉中。“我們現在正在加快搶收進度,預計再有10天就能收完今年種植的1.5萬畝大豆。”集賢縣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説,他們更新了農機設備,大型收割機12小時就可收穫六七百畝,秋收效率有保障。
“今年大豆畝産達到了400多斤,這得益於良種、良法和良機的結合。”捧起一捧剛剛收穫的金燦燦的黃豆,劉明坤笑着説,合作社種植的“綏農52”大豆品種蛋白含量高、籽粒大,市場銷路好。為了將好品種種好,他們採用大壟密植技術,使用精密播種機“壟上三行”播種,增加了公頃保苗株數,且通風、透光條件更好,從而提升大豆單産。
“我們還推行種養結合,建立了糞污處理中心,每年可收集畜禽糞污10萬噸,發酵處理後施用在田間,可降低化肥用量。”劉明坤説,秋收後他們將馬上進行秸稈深翻還田,實現“黑色越冬”,同時在秋整地過程中施用糞肥培肥地力,利於第二年春耕生産。
在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稻田,一株株顆粒飽滿的稻穗組成的“金色海洋”中,幾&收割機正在進行分段收穫作業。“由於管理到位,天氣情況較好,今年種植的近2萬畝水稻喜獲豐收,畝産超過了1200斤。”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興奮地説。
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待收穫的水稻。(受訪者供圖)
“收割機將水稻割倒後,平鋪於秸稈之上,可以促進底部空氣流通,加速水稻水分蒸發,晾曬三五天后,便可進行拾禾和脫粒。”袁勝海説,正在進行的水稻分段收穫可降低青癟粒的比例,保證稻米品質。
一項項新型種植技術的應用正助力合作社多打糧、打好糧。袁勝海拿起一瓶生物菌劑,向記者講解其中的門道。“這瓶樺褐孔菌發酵菌液由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施用,不僅會提升大米的口感,其中的營養物質含量也會隨之提升。”袁勝海説,正是靠着不斷嘗試新技術,合作社將水稻畝産從2015年成立之初的七八百斤提升至現在的1200余斤。
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待收穫的水稻。(受訪者供圖)
黑龍江是我國産糧第一大省,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超過2億畝。眼下,全省各地正搶抓農時,在加快秋收進度的同時,同步推進秋整地工作,為明年糧食生産打下堅實基礎。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10日晚,全省農作物已收穫11454.4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已收穫10942.94萬畝。(記者孫曉宇)
秋收了!喜看神州大地豐收新圖景
9月23日是我國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近年來,螃蟹、南美白對蝦、澳洲淡水龍蝦、海鱸魚、金鱒、西伯利亞鱘等紛紛在南北疆“安家落戶”。天山南北迎來了“海鮮”大豐收。
隨着新疆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與冷鏈物流的發展,各地依託科技創新,因地制宜,越來越多的“海鮮”在天山南北“躍”出水面。
眼下,正值秋收時節,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10萬畝生態水稻喜獲豐收。稻田裏穀物金黃,簇簇顆粒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稻稈,農戶們在田間忙着收穫一年中最美的“豐”景。
近年來,當地加大産業調整力度,鼓勵農戶開展稻魚、稻蝦、稻蟹、稻鱉等綜合種植養殖模式,既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投入使用,又提升了稻米的品質,保證了農産品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冰城”哈爾濱也能種熱帶水果?在設施農業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成為了可能。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永和鄉的“金竹百果園”智能大棚內,香蕉、蓮霧、芒果等水果長勢良好,陸續迎來收穫。
據了解,果園自2020年開始引進熱帶、亞熱帶果樹品種,充分利用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等優勢,配合現代化種植及管理模式,施用優質有機肥料,推行間種、套種等方式,放大經濟效益,保障水果健康生長。
金秋時節,“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七彩番茄”迎來豐收。一個個紅絲瑪瑙、黃似珠玉的彩色番茄鑲嵌在翠綠繁茂的莖蔓間,讓人眼前一亮。和普通番茄相比,這種番茄除了顏色多樣,有黃、紅、白、橙、迷彩等外,味道更濃郁,口感更豐富,維生素含量也更高。
目前,壽光市加速蔬菜新品種的研發落地,脆美玉脂全雌性水果黃瓜、三色椒529、根芹、球莖茴香、蘋果苦瓜、紫白菜等新型蔬菜品種正在從品種展示,逐步向大棚種植、市場推廣轉變,豐富百姓的“菜籃子”。
原本依賴從美洲“漂洋過海”進口的“洋貨”牛油果,在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成了“土特産”。9月中下旬,孟連牛油果開始大量上市,本季鮮果産量預計達到1.73萬噸,國內主要城市最快72小時就能吃到從枝頭采摘下的牛油果。
今年9月中旬以來,投産的2.04萬畝孟連牛油果開始陸續採摘銷售,果皮油亮、個頭飽滿的牛油果挂滿了枝頭。下一步,孟連縣將加快牛油果精深加工園區和牛油果産業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建設,力爭2025年實現縣域種植牛油果11萬畝以上,引領服務周邊縣種植10萬畝以上,實現縣産鮮果産量6萬噸、加工鮮果1.5萬噸、産值30億元以上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促進廣大農民獲得更大增收。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pagebreak
機器轟鳴谷滿倉——産糧大省黑龍江開啟“秋收時間”
眼下,在産糧大省黑龍江,墾區的秋收工作正陸續啟動,廣袤的黑土地開啟“秋收時間”。
記者日前來到位於雙鴨山的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有限公司,站在田邊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大農田上,一台&&馬力收割機轟鳴着往來穿梭,一次便可收割十幾壟玉米。道路兩旁,一輛輛運糧車已排起長龍,等待收糧。在田間玉米秸稈與泥土混合的青澀氣味中,人們迎來收穫的時刻。
在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的一處玉米田,記者遇到農機手徐曉溪。他説:“我早上9點多就到地裏了,上午已經開了3圈,一圈是30畝,一共收了90畝。今天估計要幹到天黑,把眼前這片地都收完。”
在友誼農場第五作業區的一處玉米田,農機手徐曉溪正在進行收穫作業。新華社記者金地 攝
友誼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慧介紹,友誼農場共有約190萬畝耕地,其中水稻56.77萬畝、大豆50.85萬畝、玉米81.68萬畝。“我們每年都是最早開始秋收的農場之一,今年秋收的機械準備比較充分,全場機械4萬台(套)基本都投入到秋收準備工作中。目前玉米的收穫工作已經全面開始,預計9月下旬就能收完。水稻分段收穫工作也正在田間開展。”
在農場的片片稻田中,秋風吹過,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輕輕搖曳。隨着割曬機駛過稻田,一片片稻子被割倒在地,鋪在田間晾曬。
農場種糧大戶馬國強説,他今年種了3000畝水稻,其中700多畝採用割曬拾禾的方式收穫,目前已經割了400多畝。
圖為友誼農場種糧大戶馬國強等待收穫的稻田。新華社記者劉昊東 攝
友誼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唐曹甲子介紹,當前農場水稻收穫以割曬拾禾為主,等到“十一”前後,水稻將開始大面積直收作業。“割倒的水稻會在田間晾曬3天左右,再進行拾禾,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水稻的收穫期提前,避免秋收期間出現極端天氣造成産量的損失,而且相比直收,這樣做稻粒的損失也更少。”唐曹甲子説。
今年8月,黑龍江哈爾濱、牡丹江等地遭遇強降雨。為保産量、奪豐收,黑龍江一方面積極開展受災地區農業抗災減災工作,另一方面組織未受災地區加強中後期田間管理,最大限度挖掘單産提升能力。
“8月我們這兒降雨也比往年多,當時水稻正處於抽穗揚花期,農場開展促早熟、保生産工作,給一部分地免費航化作業噴施了葉面肥和營養素。我自己也給地裏增加了兩遍促早熟的葉面肥和營養素,現在看來起到了作用,水稻産量瞅着不錯。”馬國強説。
一輛輛運糧車裝滿了新糧,便直接運到農場的過磅處。在這裡,車輛排着隊等待稱重,一旁的小房子裏擠滿了來自農場各個管理區的賣糧代表。
在農場的過磅處,運糧車排隊等待稱重。新華社記者金地 攝
“我們有260多坰玉米,已經收完了,等過完磅,錢立刻就能到賬。”來自第五管理區的賣糧代表張金偉説,“忙活了一年就指着這幾天賣糧,今年糧賣得比去年快,看見錢到賬心裏就高興!”(記者金地、劉昊東;參與采寫:王松、石楓)
“大糧倉”黑龍江開啟“秋收季”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近日,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81.68萬畝玉米進入成熟期。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數十台大馬力收割機、接粒車與運糧車正高效開展聯合收運作業。黑龍江墾區各地陸續進入“秋收季”。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玉米種植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拍攝的稻田畫。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這是9月20日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拍攝的秋收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在位於雙鴨山市友誼縣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一地塊,農場職工將從接粒車上掉落的玉米粒撿起收好(9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pagebreak
新華全媒+|“北大荒”收穫忙 科技築牢“北大倉”
新華社哈爾濱10月9日電(記者黃騰)十月金秋,稻香谷黃,大豆搖鈴,玉米成堆,東北平原上一片收穫盛景。在我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秋收正如火如荼展開。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産區,黑龍江正通過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築牢豐收之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這幾天,在位於黑龍江省北安市境內的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有限公司,玉米高産捷報頻傳。建設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邴紹築在收割機旁笑得合不攏嘴。
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有限公司玉米收穫現場。新華社發(許穎獻攝)
農技農藝措施的“保駕護航”是促成玉米生長高産的關鍵。邴紹築介紹,今年播種後遭遇了“倒春寒”,但由於播種前對種子進行了二次包衣,起到了抗旱防寒的作用,玉米生長受影響不大;分層定量施肥促進了根係向土壤深處扎,起到了防倒伏的作用。“適應我們當地氣候的品種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邴紹築説,田管期間,使用飛機進行了4次航化作業,噴施葉面肥和植物菌劑,全程防病促早熟。
水稻豐收高産,早在春耕之時就已打下根基。二九〇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生産部總經理李廣茂説,近年來,農場的工廠化育秧基地裏集成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技術,“育秧大棚裏遍佈着各種傳感器,與智慧終端分析系統相連,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查看育秧大棚裏的各種參數”。
北大荒集團二九〇農場有限公司水稻收穫現場。新華社發(徐磊攝)
李廣茂介紹,二九〇農場還建設了智慧農渠,可以實現自動化管水,精準掌控流向稻田的水量、水溫,“水溫適宜,可以促進秧苗初期返青與生長期分蘗,秧苗長勢更好,為秋收創高産提供可能”。
全方位挖掘鹽鹼地農業生産潛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10月8日,在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境內的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四方山農場有限公司,舉行了一場鹽鹼地糧食産能提升現場測産觀摩會。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三個耐鹽鹼大豆品種平均畝産都在280斤以上。
北大荒集團四方山農場有限公司測産現場。新華社發(董擎輝攝)
北大荒集團四方山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慶昌説,希望未來繼續通過科技的力量,讓農場所有的耕地單産都能得到跨越式提升。
黑龍江佳木斯:農忙正當時 秋收糧滿倉
近期,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正值收穫季,各糧食産區加快秋收步伐。
富錦象嶼金谷農産有限責任公司前,賣糧車排起了長隊,一輛輛大車內裝滿了剛收穫的農作物。農戶入廠後可在45分鐘內完成全部業務以及糧款結算,保證農戶“種糧賣得出、好糧賣好價”。
據了解,從目前農作物收穫情況來看,佳木斯市今年豐收在望,預計能夠實現“二十連豐”。
記者:王建威 戴錦鎔 張啟明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全媒+丨“北大倉”黑龍江:加快秋收進度 同步推進秋整地工作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收割機收穫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眼下,“北大倉”黑龍江省正值秋收季,各地農民搶抓有利時機,在加快秋收進度的同時,推進秋整地工作,為明年糧食生産打下堅實基礎。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機械運輸打包好的秸稈(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拖拉機運輸打捆後的秸稈。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機械進行鎮壓保墑作業。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收割機在收穫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機械進行秋整地作業。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在運輸剛收穫的玉米。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駕駛機械進行秋整地作業。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在田間駕駛拖拉機準備運輸收穫的玉米。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長壽鄉,農民在玉米地中收穫玉米。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機械進行鎮壓保墑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穫的玉米運到當地農業合作社指定的地點進行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8日,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農民把剛收穫的水稻裝車。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穫的玉米運到當地農業合作社指定地點進行晾曬。新華社記者 王大禹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機械進行鎮壓保墑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駕駛機械進行鎮壓保墑作業。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pagebreak
黑龍江寧安:金色稻田 豐收在望
時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27萬畝水稻正值生長成熟期,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再有20余天便可進入收穫季。
寧安市是響水大米的産地,在火山熔岩&地上種植水稻的“石板稻田”,佔到全域水稻播種面積的近三分之一,火山灰、腐殖土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造就了“石板大米”的優秀品質和口感。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寧安市渤海鎮小朱家村附近的稻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附近的稻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附近的稻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這是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附近稻田中的水稻(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黑龍江蘭西:鮮食玉米喜迎豐收
日前,黑龍江省蘭西縣一處鮮食玉米種植基地開啟采收工作,多&&型收割機、運輸車輛正在田間進行收割作業,一穗穗玉米被完整地收進車廂,秸稈和葉片經過粉碎後拋撒還田。
據了解,眼下正是鮮食玉米收穫的時節,為保證玉米新鮮上市,蘭西縣採取“搶鮮+鎖鮮”模式,從玉米進入廠區到變成産品僅需一個多小時。
記者:王大禹 董寶森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紫蘇飄香奏響豐收序曲
金秋九月,黑龍江省樺南縣10萬餘畝紫蘇進入收穫季。穗子搖曳,清香撲鼻,讓人提前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樺南縣是我國東北的紫蘇中心産區和集散地,紫蘇籽産量約佔全國的30%,素有“紫蘇之鄉”美譽。
“紫蘇全身都是寶”,根莖葉籽都有利用價值,可食用,可入藥,可榨油,還可以作為化工原料。
樺南縣做大做強紫蘇産業鏈條,紫蘇加工轉化率達45%。紫蘇雞蛋、紫蘇月餅、紫蘇茶、紫蘇油等産品深受客商青睞。
目前樺南紫蘇産業園已發展紫蘇生産加工企業6個,全産業鏈産值可達3.5億元,紫蘇已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産業。
記者:陳益宸 何山 張啟明 王大禹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烏蘇裏江上放河燈 赫哲族人佑豐收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準備放河燈。
當日,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舉行第十一屆河燈文化節,助力打造民族旅游勝地和當地特色品牌,推動赫哲風情農旅文融合發展。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據介紹,赫哲族人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有放河燈的習俗,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之情,祈禱風調雨順、捕魚豐收,祝福族人平安幸福。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石楓 攝影報道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放河燈。
8月30日,在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赫哲族人在河燈文化節上表演。
8月30日,在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當地居民觀看河燈文化節的表演。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放河燈。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點亮河燈。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準備放河燈。
8月30日在烏蘇裏江上拍攝的河燈。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放河燈。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烏蘇裏江上準備放河燈。
黑龍江東寧:黑木耳豐收産業旺
近日,黑龍江省東寧市迎來黑木耳采收季。一排排菌包整齊懸挂,一個個“黑元寶”破袋而出。
多年來,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持續不斷的技術革新,東寧大力發展黑木耳産業,如今已成為知名的優質黑木耳産區。東寧黑木耳産業成為促進當地居民增收、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
為打造黑木耳産業集群、推動産業快速高效發展,近年來,一批製作菌種菌袋、食用菌機械製造、木耳精深加工等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東寧,為當地黑木耳産業騰飛匯聚動能。數據顯示,東寧年均栽培黑木耳約9億袋,生産木耳幹品超4萬噸。
記者:劉赫垚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全媒+|黑龍江省秋收告捷曬糧忙
11月的東北大地滿眼金黃,黑龍江省秋收生産全面告捷。
在農家的場院、村屯、合作社、農場、糧庫,水稻、玉米、大豆堆積的一座座“糧山”,散發着豐收的色澤。
截至今年10月末,黑龍江省秋收已全面結束,全省農作物已收穫23313.4萬畝。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發布消息,從專家測産和農民實際收穫看,“中華大糧倉”——黑龍江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記者:何山
報道員:李晟、王澤宇、曲玉寶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