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農場水稻開鐮。國徽 攝
大豆長勢良好。于爽 攝
七星分公司夏管。于新恬 攝
查看大豆生長情況。于爽 攝
大豆航化作業。于爽 攝
北大荒集團西藏日喀則青稞標準化種植示范區。李德龍 攝
北大荒集團雲山農場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區玉米收獲。李會 攝
水稻收獲。 國徽 攝
又是一年稻菽飄香時,又是一個黑土豐收季。
8月27日,在北大荒集團江川農場有限公司開鐮節現場,隨著一茬茬水稻源源不斷地被卷入收割機,拉開了今年北大荒水稻收獲的序幕。
而在八五九農場第一管理區稻夢烏蘇農樂園,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一場品稻香、展和美、促振興的豐收盛會。屆時,黑土地上的豐收畫卷將在這裏展現,而這幅畫卷裏,既有北大荒“二次創業”的感恩奮進,也有北大荒人奮力譜寫“三大一航母”宏偉藍圖的新時代答案。
北大荒集團高起點謀篇布局,高標準創新突破,高品質推進落實,堅定不移示范引領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航母建設全面起勢。
一粒稻米 見糧倉豐盈優質
金秋九月,沿著建黑高速一路行駛,道路兩旁高標準農田裏水稻長勢喜人,微風拂過,微黃的稻浪起伏翻滾,放眼望去,飽滿的稻穗把稻稈壓彎了腰。
説起今年水稻的收成,七星分公司農業生産部部長石岩打開了話匣子:“今年水稻長勢特別好,顆粒比往年大,飽滿結實。”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水稻科技示范戶張景會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個好年頭。”
作為全國農業科技示范戶、産糧大王張景會自有一套“種植經”。他在自家50畝試驗田裏,種植了50個優質水稻品係進行對比試驗。經過一年的種植,總結出優質水稻品係的種植管理經驗,從天氣、土壤、品種、産量等數據分析,到配方施肥、側深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試驗成果,良田、良種、良法、良技與良策的深度融合在他家田裏得以充分發揮,為下一年糧食持續高産穩産提供了數據保證。
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負責人張少波説,幾年來,園區重點在良種引進、良法配套、良田保護方面進行試驗研究,高標準完成各項科研試驗示范項目280余項,推動寒地水稻平均畝産由1240斤提高到1276斤。
五年來,北大荒集團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優化“四良八化”生産模式,“北大荒模式”在黑土地上不斷推廣、復制。現如今,4600余萬畝耕地中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800余萬畝,僅上半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預計達到93%以上,585條侵蝕溝治理工程去年啟動,少免耕播種面積216.68萬畝,北大荒越來越多的“糧田”變成了“良田”,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已然在望。
一粒豆子 觀科技自立自強
一粒豆子有多重?關乎“國之大者”。
日前,承擔著繁種任務的八五五農場種植戶宋慶新指著自家大豆種子繁育田特別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大力實施大豆産能提升工程,咱北大荒人也不能差事,更何況現在種子田利潤也不錯,每斤能比商品豆市場價格高0.05元到0.07元。”宋慶新今年種植了200多畝“墾豆94”優質高産品種,全部應用高産栽培技術,畝産有望達到520斤。
種業振興國之大任,“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作為北大荒集團第三積溫帶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八五五農場大豆種植常年穩定在20萬畝,良種繁育面積在10萬畝以上,年可生産良種2.6萬噸,輻射供種面積550萬畝,大豆均産達到每畝450斤。
值得一提的是,農場還與墾豐種業、農墾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全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累計完成各類科研課題100余項,轉化科研成果10項,展示引進新品種200多個,新技術推廣率達到100%。
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中國大豆之鄉”的帶頭人,八五五農場黨委書記、董事長苑慶偉更關心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接下來,我們在原有數字農業的基礎上,全力推動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將在大豆數字育種智慧栽培、數字孿生的農技教育培訓和智能農業機器人應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通過數字化賦能大豆産業發展。”
“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殷殷囑托為北大荒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特別是在素有“中國綠色大豆之都”美譽的九三分公司,科技始終被擺在最突出位置。
這幾日,在尖山農場科技園區的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係研發與示范基地裏,一臺自走式田間大豆表型資訊採集器讓這塊地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原來這臺設備是用來收集、整理、分析大豆形態及生理基礎數據的,工作人員介紹,採集器利用視覺成像係統動態獲取大豆多源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出適宜九三地區種植的大豆品種,加速育種進程。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8月15日,九三分公司正式發布《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大豆單産提升指標體係》,而農業農村部農墾局發布的《全國農墾糧油等主要作物20項高産高效技術及模式》中,北大荒集團的東北大豆寬臺大壟勻密高産技術模式、大豆根瘤菌應用技術模式等五項技術模式名列其中,這些主導技術及模式的推廣,讓農作物單産提升有標可依。
一項服務 看墾地融合發展
4600余萬畝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年糧食總産持續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實現“十九連豐”——數字的背後,是北大荒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能力、實力和底氣。
“更好發揮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幹作用”“要發揚北大荒精神,加強墾地合作,增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2020年底,北大荒成立農服集團,組建區域農服中心,拉開了北大荒人重整行裝奔赴廣闊天地的“二次創業”大幕。
3年時間裏,從北安趙光村到佳木斯撫遠農場,從黑龍江到陜甘寧、雲貴川直至西藏,26家區域農服中心由點到面,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也從最初的1080萬畝次開始到5270萬畝次、7800萬畝次逐年遞增。
如今,“農業社會化服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已經成為了北大荒示范帶動小農戶有機銜接農業現代化的最有成效的途徑。
9月初,北大荒集團西藏日喀則青稞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內的577畝青稞陸續開始收獲。示范區項目負責人李德龍介紹:“三年來,我們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全量還田等技術,有效改善了當地土壤板結狀況,通過青稞全程機械化,去年實現畝産752斤,今年又選擇種植了青稞新品種,長勢好于往年。”
示范帶動不僅僅體現在青稞産量的提升,先進技術的應用也初見成效。今年夏管時節,看到植保無人機的作業效果,當地村民桑珠等4人一起找到了示范區,學習無人機操作技術,並通過“傳、幫、帶”,實現輻射面積10萬余畝。
在墾地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北大荒集團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腳步,一幅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從北向南次第展開。
提起和北大荒的合作,撫遠市生德庫村黨支部書記萬仁軍總是讚不絕口:“去年我們村托管種植大豆7200畝,當年就實現了戶均增收1.36萬元、村集體創收46萬元,今年我們把整村土地進行了托管。”
不僅如此,佳木斯區域農服中心還幫助村民謀劃新産業,肥料加工廠、分戶養羊場、庭院經濟,愛心食堂、愛心衛生室、愛心直播間,逐一落地。
2023年,在撫遠市政府的支援下,北大荒在撫遠市完成托管土地10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預計實現畝均增産100斤。
更多的農民切實享受到了墾地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也在更高層次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大國糧倉”在鄉村振興新畫卷上繪就精彩的一筆。(宋倬 記者姜斌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