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色彩斑斕的龍江大地一片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全省糧食作物總體長勢良好,玉米集中處於蠟熟期、大豆處於鼓粒末期、水稻處於蠟熟期—黃熟期。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儘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農作物整體長勢好於常年,全省糧食生産有望實現“二十連豐”,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優質糧。
年初以來,黑龍江省啟動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産計劃,攻堅克難穩面積,千方百計提單産,糧食作物面積較去年增加,各種農作物都播插在最佳豐産期。集成推廣優質高效生産技術模式,深挖增産潛力,全省重點農業技術推廣總面積超過2億畝次。
連日來,為提升大豆産量,在北大荒集團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各大田地塊,不時有航化飛機低空掠過連片的農田,巨大的氣流推動肥料霧流均勻噴灑在作物上,給正值産量形成關鍵期的秋糧吃上一頓“營養餐”。“剛才我們查看,大豆單株根瘤數量已經增加到8~15個,與以往相比增加了兩到三倍。”公司農業發展部副部長杜朝霞一邊記錄一邊説。今年,引龍河農場大面積推廣大豆根瘤菌噴淋技術,可以持續把氮素輸送給大豆,可節省氮肥25%、大豆百粒重增加5%、增産5%~10%。
今年,黑龍江省將良種繁育推廣擺在突出位置,爭取國家制種大縣獎勵資金2.3億元,全力推進19個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建立專家育種示範基地16個。篩選出適合全省不同積溫帶種植的主導品種306個,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進入收穫季節,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秦家村村民崔明每天都要到自家田裏查看水稻長勢。他高興地説:“今年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看這水稻,穗子大、粒飽滿,一點倒伏都沒有,再有半個多月就開始收割了。”“我們這裡是國家級區域性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現有水稻審定品種81個,僅今年北林區就為全省1800萬畝水田提供了優質良種。”北林香米産業商會常務理事盛昌種業總經理王會介紹説。
安達市古大湖鎮黎明村五隊王漢強家的玉米地塊,放眼望去,茁壯的玉米稈上,約一尺長的玉米棒子籽粒飽滿。“今年我種了100多畝玉米,品種選的是‘安育82’,採用密植技術,畝保苗超過4500株。初步預測畝産濕糧超過1900斤,産量一定能超過去年!”王漢強看著自家玉米,説不出的開心。
一直以來,黑龍江省有效發揮農業合作社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帶動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家庭農場6.2萬個,農民合作社9.1萬個,累計實施規模經營面積近1.5億畝。
同江市東極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鳥瞰圖。
佳木斯市同江市東極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孟繁花這兩天手機響個不停,都是訂購大米的客戶。“合作社共種植了550畝水稻,今年雨水比去年還要好,看這籽粒多飽滿,估計每畝能多打半噸糧。”她托起一穗水稻穗説道,“合作社統一施肥、統一灌溉,採用先進的生産技術,加上大農機作業,節省了生産成本。”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8月以來的局地洪澇災害,黑龍江省落實落靠旱澇災害、病蟲草害等防災減災措施,組建9個受災重點縣市區指導組和5個病蟲害防控專家指導組,下沉一線指導生産。及時下達中央農業生産救災資金,搶排受災地塊積水,落實國家玉米大豆“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實施噴施作業7225多萬畝,努力實現非災區多增産、輕災區保穩産、重災區少減産,做到“以豐補歉”,力爭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水排得很乾淨了,但是有些水稻還是長了斑,可咋辦?”8月初,東寧市三岔口鎮高安村受到洪水侵襲,種植大戶全東哲聽説市裏農技指導團來了,趕忙找到正在現場技術指導的東寧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建國。“把周圍的雜草都割掉,盡快把濕氣排出去。”走進田間,張建國建議,“我們對東寧市受災水田全覆蓋式地噴施了促早熟葉面肥,有效防止病害,穩定産量。”
接下來,全省各地將及早做好秋收機械力量準備,科學安排收穫順序,全力搶收快收,確保顆粒歸倉,努力實現今年糧食生産目標,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龍江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