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2日電(記者朱悅、劉昊東)“麵包像鍋蓋,抗咬抗嚼又抗拽,好吃又好帶,擱上十天半月都不壞。”這個順口溜説的就是哈爾濱的大列巴。
將大列巴切成片、烘熱後,抹上果醬,夾上香腸片,配上格瓦斯、熱牛奶、咖啡或紅菜湯等,別有一番風味。
“列巴”是俄語“麵包”的意思。百餘年前,隨着中東鐵路的修建,大量俄國人移居哈爾濱,俄式傳統食品大列巴也隨之而來。1900年,俄國商人伊萬·雅闊洛維奇·秋林創建了秋林洋行哈爾濱分行,設立麵包坊等食品作坊。
“大列巴用啤酒花自製液體酵母進行發酵,具有獨特的啤酒花芳香。採用傳統的三次發酵工藝,使麵糰在充分發酵的同時,産生豐富的芳香物質,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沒有任何添加劑。用硬雜木柈烘烤,使麵包外殼微焦而脆,內瓤松軟可口。”哈爾濱秋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主任孫紅梅説。
每天凌晨三四點,生産麵包的工人們便開始在車間裏忙碌。經過16個小時的啤酒花發酵、揉面、稱重、酵發、裝爐、出爐、包裝等多道傳統手工工序後,大列巴方能出爐。2007年,秋林大麵包(大列巴)製作技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大列巴承載了我滿滿的回憶!小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全家去公園野餐,拿出切好的大列巴,配上格瓦斯和紅腸。現在每次出游也必帶這三樣。”正在露營的哈爾濱市民李先生説。
不只大列巴,漫步哈爾濱中央大街,眾多老式麵包和新式特色麵包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人們在哈爾濱排隊購買麵包。新華社記者 朱悅 攝
“大列巴和沙一克已售光!”中央大街上一家老字號西餐廳的售賣窗口擺出了這樣的提示牌。雖然細雨霏霏,但依然有許多人排着長隊等待購買這家店的果脯麵包、特色小麵包等。
揉好的麵糰纏繞在圓柱上,用慢火烘焙,邊轉邊烤,顧客目睹麵包的外層逐漸變為金黃微焦,一陣陣香氣撲面而來,麵包呈圓筒形,猶如煙囪。哈爾濱萬國洋行有限公司經理張明昊介紹,這是捷克泰德羅煙囪麵包,1930年被德國商人帶到了哈爾濱。
在哈爾濱紅專街大列巴造型的座椅上,一個小女孩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夾有小怪獸圖案冰淇淋的菠蘿包。
紅專街最早叫麵包街,1903年,俄籍猶太人在此開設了一家麵包廠,香飄四溢的麵包香傳遍整個街路,由此得名“麵包街”。
如今在這條街上,市民和游客可以從異域風情的老建築裏買到多種樣式的麵包,慢讀街上的麵包文化展板,坐在麵包造型的車和座椅上拍照……紅專街休閒廣場已成為麵包文化市集。
馬迭爾餐廳的蔓越莓福谷斯麵包,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裏的一元老式麵包,松浦西餐廳的列巴圈麵包……在哈爾濱,美麗又美味的麵包故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