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醫大二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主任閆景龍教授帶領骨外科六病房(脊柱外科)副主任夏景君教授在脊柱機器人的輔助下成功完成先天性半椎體畸形截骨矯形手術,幫助一位12歲先天性腰椎半椎體畸形患者重新挺直脊梁,回歸正常生活。這項手術的成功完成填補了黑龍江脊柱外科機器人手術的空白。
閆景龍教授(左三)和夏景君教授(左二)等人在脊柱機器人輔助下進行手術
12歲患者小陳(化姓),患有先天性脊柱半椎體畸形,最近半年出現了嚴重的腰背痛,難以直立行走,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哈醫大二院檢查結果顯示,患者L3椎體發育異常,腰椎側彎角度達到了45度,手術指徵明確,需接受半椎體畸形切除脊柱矯形手術治療。經過科學、詳細的術前評估及規劃,閆景龍教授團隊決定採用脊柱機器人輔助下先天性半椎體畸形截骨矯形手術。
術前通過“O”臂掃描收集影像學資訊,並根據影像學特點個性化設計每個椎弓根螺釘的置釘角度和螺釘型號
據閆景龍教授介紹,半椎體畸形是由于先天椎體形成障礙導致的脊柱畸形。這種先天性脊柱畸形往往解剖結構發育異常,手術難度大、風險大。椎弓根螺釘植入是脊柱外科手術中常用的治療手段,既往椎弓根螺釘的植入通常採用暴露關節突關節,根據解剖標誌經驗性置釘,但面對復雜的脊柱畸形, 通常伴有椎體發育異常, 解剖標誌難以確認,經驗性置釘風險極大,一旦置釘失誤會造成神經、血管、內臟損傷等嚴重後果。脊柱手術機器人讓醫生具有了“透視眼”,主刀醫生可在術前對患處進行影像掃描並進行詳細規劃,選擇合適的置釘角度和螺釘型號,置釘過程中能夠實時觀察進釘的方向和深度,將虛擬手術計劃轉變為現實空間位置,確保置釘的精準性和安全性。通過“數據採集”“精準設計”及“穩定操作”三大環節,使得醫生看得更全面,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精確。
通過“可視化”界面醫生實時觀察螺釘的方向和深度
手術開始前,先通過“O”臂掃描收集影像學資訊,並根據影像學特點個性化設計每個椎弓根螺釘的置釘角度和螺釘型號。隨後,閆景龍教授帶領夏景君教授等人在脊柱機器人輔助下進行先天性腰椎半椎體畸形截骨矯形手術。機器人通過術前設計規劃置釘方案、術中配準、機械臂輔助建立釘道,實現人機互動,使置釘過程“可視化”,操作安全可靠。術後復查腰椎側彎角度基本恢復正常.
術前術後對比
據夏景君教授介紹,脊柱機器人的優勢在于精確定位,使置釘過程“可視化”,不光適用于普通的脊柱融合手術,對于脊柱側彎和復雜的脊柱畸形手術更有意義,這類患者常常伴有椎弓根的發育異常,解剖結構不清晰,很難通過傳統的經驗性置釘方式準確置釘,而脊柱機器人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機械的精準定位提高手術的精準性,降低手術風險和減少術後並發症的發生,提高了手術安全性。
閆景龍教授表示,脊柱機器人手術屬于新型技術,是脊柱外科手術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性跨越,為哈醫大二院脊柱外科高難度、復雜手術“保駕護航”,開啟了哈醫大二院醫工結合的智能化醫療和數字化骨科的發展進程。(田為 曹玥 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