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也是惟一冠有"河北"二字的主要地方劇種,被河北人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或稱之為"省劇"。
  河北梆子脫胎於清康熙年間(1622-1722)流入河北的山西、陜西梆子。這種從外地輸入的聲腔,經河北人民按照自己的語言音調、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進行改造、培育後,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河北梆子。河北梆子誕生後,經過一段成長、完善時期,於清光緒初年進入它的興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後,河北梆子進入了它的復興時期,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舞&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我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劇種之一。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我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河北梆子在內容上,有的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醜惡,有的歌頌抗擊侵略戰爭的英雄人物,有的讚美婦女對婚姻自由的追求與嚮往,有的反映農村生活的風趣等等。河北梆子在唱腔上固有的風格特點是高亢、激越、慷慨、悲壯,聽起來使人有熱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其唱腔屬於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或十字的整句。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種引腔和收束板等。伴奏音樂有嗩納、弦樂曲牌近百支,鑼鼓經百餘首,主要用於烘托舞&氣氛和伴奏角色動作。傳統伴奏樂器,文場以板胡為主,和以笛、笙、三弦;武場與京劇完全相同。
  歷史上,河北梆子曾經是一個影響巨大的劇種,它的傳統劇目已錄有抄本約500余出,歷代河北梆子著名演員為數甚多,響九霄、崔靈芝、小香水、金鋼鑽、秦鳳雲、賈桂蘭、劉香玉、金寶環等分別是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的著名演員。在河北省出生的當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東光人荀慧生、高陽人蓋叫天、南宮人尚小雲等早年都曾為梆子演員。目前,河北梆子劇院是這個劇種影響較大的演出團體之一。該院代表性的劇目主要是《寶蓮燈》、《哪吒》、《杜十娘》、《竇娥冤》、《蝴蝶杯》、《教子》等,主要演員有裴艷玲、李淑惠、齊花坦、路翠格、張惠雲、張志奎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