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雍正8(1730年)時,以此地"山脈水潔,條理詳明",係龍脈吉地而於此興建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繼位,父子不葬一地為制,遂形成東、西陵隔輩建陵的現象。
清西陵東起梁各莊、西到紫荊關,南抵大雁橋,北接奇峰嶺,佔地約一百平方公里,內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後陵三座,以及妃嬪、公主、親王的
園寢七座,而以泰寧山主峰下的泰陵為中心,其他陵園則分佈東、西兩側。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紅門、聖德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碑樓,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築物以一條南北貫穿、長2.5公里的神道串聯起來,入口的石牌坊,東陵只有一座,西陵則建有三座;東陵的石像生、龍鳳門是位在七孔橋之後,西陵則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築形制大致與東陵相倣。泰陵在清西陵諸陵中興建 年代最早、規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禎之外,還附葬孝敬皇后喇喇氏及敦肅皇貴妃年氏。
泰陵西側2公里為昌陵,係嘉慶皇帝?琰和孝淑皇后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鋪地,為帝陵中所罕見。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為慕陵,是道光皇帝?寧和孝穆、孝全兩位皇后的陵墓。該陵不置方城明樓,規模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氣清遠的楠
木構築,且只施雕鏤而不著彩繪,在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中顯得樸實典雅。殿內藻井刻滿許多騰雲駕霧的飛龍,其用意在藉引龍上天,吞雲吐霧而不噴水,以保持陵墓內部乾燥。
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戴?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築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鮮麗;地宮則已遭盜掘,隨葬品盡失,但內壁的佛像、神獸等浮雕精緻生動,倒也有一看的價值。
崇陵東側緊鄰著埋葬光緒妃嬪的崇妃陵,珍妃和瑾 妃就葬在這裡。傳説珍妃係被推下紫禁城內的一口井裏而死,屍體撈上來後就葬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