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每逢端午節,我們就會想起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説,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才設立的。
春秋戰國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懷王不接受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結果被騙到秦國臨禁起來,不久就死了。屈原悲憤交加,又上書給新國君楚襄王,希望他振興楚國。但楚襄王不但不聽,反而把屈原削去官職,趕出京城。很快,秦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失地千里,百姓血流成河。屈原眼看著祖國受辱,人民受難,自己報國無門,救國無力,美好的理想變成泡影。他悲憤到了極點,但又不忍心捨棄和離開自己的祖國,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毅然投汨羅江殉國。
屈原投江後,江中的漁夫水手趕來打撈,但沒有見到他的身影。漁夫們紛紛從船上拿出自己的糯米飯投入江中,説是讓江中的魚蝦吃飽了,就不再吃屈原的身體。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水中,説是讓水中的蛟龍水獸們喝了會昏暈,它們就不會傷害屈原了。
到一宋代,才把農曆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還佩帶香袋,象徵屈原那高貴的品德和節操。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吃粽子,喝雄黃酒。據説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悼念他,懷念他,於是就在每年的端午這一天,把用艾葉和五色絲線包成的粽子投到江中去。後來,這一天吃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河北民間通常用江米和大棗作餡,外面用葦葉包裹成三尖形狀,用線扎捆,慢火煮熟後,就是香甜可口的粽子。現在,粽子的品種越來越豐富,有純米粽子,有餡粽子,夾果粽子,它已成為人們喜愛的食品,一年四季出現在市場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