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長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和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它像一條巨龍,越荒漠穿草原,盤旋在高山之上,游走於黃河岸旁和渤海之濱,它從修築伊始到最後完成,歷史兩千多年。現存的長城,主要是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在前人的基礎上修築的,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000多公里。有人作過這樣一個粗略的估計:如果單單把現存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築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圍墻,那麼它可以環繞地球一週多。所以,稱中國萬里長城為世界的奇蹟是當之無愧的。
在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長城上,有一座雄偉的城樓,依山傍海,十分壯觀。這就是歷史名關-——山海關,世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北依燕山,東傍渤海,地扼東北通向華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時,這裡是關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隘;戰時則是兵家必爭之地。前人曾以“兩面三刀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其險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瀋陽)之間的“鎖鑰”,是恰如其分的。山海關之所以稱為“天下第一關”,乃極言其地勢險要,修築精巧,作用重大。當年,山海關關城周長4公里多,外繞寬16米、深8米的護城河,城高12米。城的四面各有一個關門,其東門日“鎮東”,即“天下第一關”門。在門城的東西各築羅城,關城南北各長翼城,以駐軍隊,互為犄角。關城東數裏外又築威遠城、烽火&、敵&等附屬工程。以上這些建築,好象眾星拱月般地拱衛着主建築山海關關城,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起着長城東首要害重鎮的作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築藝術和軍事才能。
山海關東門城樓上懸挂着“天下第一關”匾額,這五個字每字高達1.6米,筆力頓挫凝重,雄勁渾厚.匾額的藝術風格與關山險隘的建築格局十分諧調,使整個城樓顯得更加奇特俊秀。
登上“天下第一關”城樓,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煙波浩淼;北登長城,蜿蜓起伏,氣勢磅礡。那邊連綿起伏的城墻上,每隔幾百米,就有敵&高聳。在城樓上,俯瞰附近敵樓、烽火&,凝視城樓內陳列的兵器盔甲的寒光,頓時感到關高城重,壁壘森嚴,仿佛置身於古代戰場。
萬里長城這條蒼龍的巨首“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長城自關城蜿蜓南下,在南海口急驟轉折與海岸平行,止於老龍頭山崗上的寧海城。今天到龍頭,仍可看到長城常受海濤重擊,木材石料難以長久保持堅固,工匠們便用鐵鍋固沙打基礎,上面再砌磚石。現在老龍頭及其附近的城墻已經修復,它地勢高峻,海天開闊,樹木繁茂,空氣清涼濕潤,是登高望海的理想場所。
在山海關附近,還有根據歷史傳説修建的孟姜女廟。據傳説,孟姜女跨過萬水千山為丈夫送寒衣,當來到修長城的工地時,聽説丈夫已經累死,頓時悲痛欲絕,一連三天三夜,將一段長城哭倒。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姜女廟)。孟姜女廟坐落在山海關城東鳳凰山頂上,廟內現有山門、前殿、後殿和振衣亭四座建築。前殿供孟姜女塑像,身着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孟姜女像兩側有童男童女侍立。殿後有望夫石。千百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詩文、戲曲、傳説、唱本廣泛流傳,給長城古關增添了悲壯色彩。
從孟姜女廟向東南滄海中眺望,有一組暴露出海面的奇形礁石,其中有一塊類似人形的巨大礁石聳立在波海中,這就是民間傳説的“姜女墳”。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帝王,像統一中國的秦始皇贏政,漢朝武帝劉撤,魏武帝曹操,唐朝太宗李世民,都有曾到過碣石這個地方,留下了著名的遺跡和詩篇。1986年,在山海關外15公里處瀕臨渤海的綏中縣萬家鄉發現了六處秦漢大型宮殿遺址群。無獨有偶,在山海關西南北戴河區橫山南邊也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的遺址。據考察推斷,這兩面三山處遺址很可能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過去傳説秦皇島是由秦始皇親臨這個地方而得名,如今有了確鑿的依據,然而碣石在哪?過去一直眾説紛紜。秦始皇行宮遺址的發現,“東臨碣石”千古之迷被揭開。位於海中的姜女墳礁石距綏中縣秦代行宮遺址旁的海岸線僅四百米。據考古學家考證,“姜女墳”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碣石”。這一發現,使山海關勝境更增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