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土地多元化利用和供應,推進城市化和産業化良性互動
改革破局,構建現代化城市“雄安樣板”
10月15日無人機拍攝的雄安新區服務貿易大廈。記者 劉光昱 攝
七年多時光,河北雄安新區平地起新城。
談及新區,作為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利用組負責人,尹芳習慣從一張宏觀藍圖出發來觀察。
“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雁翎大街辦公樓正式辦公,華能總部、中化總部主體結構實現封頂,中國大唐、中國華電已完成供地……新區首批疏解項目形象已經凸顯,我們正全力承接第二批疏解項目。”11月8日,在雄安新區白洋淀大道辦公區,尹芳展開一張土地出讓項目謀劃圖,向記者介紹。
當前,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並重階段,工作重心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並舉。
土地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要素。如何建立與新階段要求相適應的土地利用和供應模式,加快建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今年初,雄安新區印發《河北雄安新區多元化土地利用和供應管理實施辦法》,緊緊圍繞要素保障,探索土地多元化利用和供應,推進城市化和産業化良性互動,持續深化完善“混合開發、多元供應、地價均衡、精準配置”土地供應開發模式和城市化引領産業化發展機制。
一張白紙建新城,成為新區供地的有利條件。
“新區供地不僅可以通盤考慮整個片區開發的供應結構和供應時序,還可以提前謀劃宗地單元的功能布局、融合開發,真正實現産城融合和職住平衡。”尹芳介紹,雄安新區構建了“片區綜合開發、宗地融合開發、地塊混合開發”三個層級的土地混合開發利用模式。
疏解人員既需要産業,也需要居住、消費、娛樂。與以往建成地區需要單個地塊進行出讓不同,在新區,可以將多個不同規劃用途地塊組成一個融合開發單元,實現整體出讓。
雄安新區啟動區西北居住片區四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項目規劃用途不僅有城鎮住宅用地,還有新型産業用地和商業服務業用地,滿足疏解單位人員全方位多元化的辦公生活、消費娛樂、休閒運動需求。
不同地塊可以融合開發,同一個地塊也可以承載多種功能。
為適應新業態、新産業,雄安新區全面推動地塊混合開發,鼓勵功能兼容互利、互不干擾的用途在同一地塊上混合佈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開發效益。
出讓後的土地上塑造出了怎樣的城市風貌?
“中軸對稱、一池三山、前堂後寢”,具有中國傳統格局的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第一批開工建設的城市建築,也是新區首宗公開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項目。在土地出讓時,該項目的設計方案就明確了布局圖、鳥瞰圖和立面圖等效果圖,採取“帶設計方案”出讓,為強化城市風貌管控打了樣。
新區最大限度滿足用地主體自主選擇適應企業發展和疏解要求的拿地方式。除了通常的出讓、劃撥供應外,新區靈活提供“帶方案”出讓、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後讓、長期租賃、“標準地”供應、分期劃撥等9種供地方式,充分保障用地主體差異化用地需求,加速疏解項目落戶。
改革破局,雄安新區闖出了一條未來城市的建設發展新路。
堅持城市化引領産業化,雄安新區在大規模開發建設中同步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導入,構建了開發建設、功能提升、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良性互動機制。其中,打造主題樓宇、以樓宇經濟帶動産業集聚,成為新區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
智能網聯大廈、空天信息聯盟産業孵化&&大廈、人工智能大廈、服務貿易大廈、智慧能源大廈……在新區,一棟主題樓宇可以“裝”下一條産業鏈。
11月7日下午3時許,在雄安新區華望城·豐華谷C1棟服務貿易大廈8樓,記者見到了宇視科技雄安辦負責人李寧。他剛剛從合作夥伴那裏趕回來,走路十來分鐘就到了。
李寧至今記得2018年底剛來雄安時的辦公環境。“那時,我們租了臨街店面。很多合作企業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要想見面溝通,先得打電話約時間、約地點,在路上還得花很長時間,工作效率較低。”李寧告訴記者,辦公地點搬到服務貿易大廈後,自己需要開車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合作夥伴就在步行範圍內,甚至就是上下樓。
服務貿易大廈裏匯聚了萬安智能、廣東電信規劃設計院等在內的服務、科技領域知名企業及相關疏解企業。與這裡多家企業的合作,推動宇視科技這家老牌安防企業實現轉型。他們基於梧桐行業大模型研發出“萬物搜”,實現語音搜、語義搜、圖搜功能,在保護隱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安防攝像頭圖像採集應用的便利化和多樣化。
樓上樓下串串門,一個個科研創意就在討論中誕生;實驗檢驗或設計製造階段發現問題,上下游企業可以及時溝通……雄安新區27棟主題樓宇充分吸納各類創新要素,聚集了大批科技型企業,形成“我的上下樓,就是産業上下游”的産業集聚優勢,加速産業聚集和效率提升。
雄安新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首批授牌主題樓宇協議入駐企業已達334家,協議去化率54.03%,一棟棟主題樓宇在“謀創新、聚人氣、促疏解”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張白紙上鋪展未來畫卷,雄安新區處處是新場景。
走進空天信息聯盟産業孵化&&大廈,記者看到,一個辦公區的墻上寫着兩個名字,一邊是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另一邊是中國鐵塔(雄安)科技創新中心。原來,這裡是兩家單位的聯合辦公區。
在2024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地下空間安全應急技術應用大賽”中,由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主持研發,鐵塔(雄安)科創中心落地實施的“北斗+5G室分”地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技術脫穎而出。
雄安新區地下空間規模大、連通性高、結構複雜,尤其是多個居民小區地下車庫互聯互通。地下行駛,如何精準定位?
新技術將室外北斗信號引入地下,通過地下空間定位算法,支持手機、行車記錄儀等終端設備實現地下導航定位,破解了地下精準導航難題。啟動區將近200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已布設了這種新技術,人們在地下空間不用再擔心迷路。
瞄準場景需求,産業在創新中壯大,也在創新中探尋服務城市建設的新路徑。
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着鮮明的時代印記。一座新城,不負未來之名。雄安,這座現代化城市,正成為可以洞見未來的創新高地、創業熱土。(記者 宋平 郝金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