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章的印面是中山國夔龍黃玉佩,是中山國玉器中典型的形象。中間一個圓環,環上刻扭絲紋,環的外廓透雕三條形態相同的夔龍,夔龍回首張口,充滿活力,富含吉祥寓意。”10月29日上午9時,“中山國博物館”視頻號準時開播,一場由中山古城遺址工作人員帶來的“中山國博物館文物篆刻專場”直播,吸引了千余位網友在線觀看。
從遺址陳列展覽,到考古研學探索,再到現在的“直播+電商”在線售賣文創産品,中山古城遺址用一項項創意活動,讓遺址考古有了更多“打開方式”,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游玩。
中山古城遺址位於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一帶。該遺址自1974年考古發掘以來,出土文物19000多件,莊重華美的青銅器、精雕細琢的玉器、剛柔並濟的中山篆都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和藝術財富,被譽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據中山國王陵陳列館館長黃子爵介紹,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於2017年立項,規劃總面積三千多公頃,建設內容包括中山王公式墓保護展示區、成公墓遺址保護展示區、桓公墓遺址保護展示區等10個展示區,建成後將形成集遺産保護、科學展示、考古研究、生態低碳為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完成並對外展示開放的是中山王公式墓保護展示區,主要包含王陵陳列館、王公式墓遺址、文化體驗館、考古探索中心等。其中,中山國王陵陳列館通過一系列圖片、文字及部分文物的展陳,系統性、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山國文化,再現中山國的繁盛景象。
“戰國中山國歷來都被稱為神秘王國,其作為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稀少和零散。”據工作人員李迎新介紹,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中山國已經湮沒在歷史雲煙中,直到上世紀70年代的考古工作才揭開其神秘面紗。
在中山古城遺址有一個重要的探訪點為中山王公式墓,它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錯金銀銅版兆域圖、“中山三器”、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錯金銀虎噬鹿屏座、錯銀雙翼神獸、銅編鐘、十五連盞銅燈等珍貴青銅器文物都出土於此。“‘中山三器’即中山王公式鐵足銅鼎、夔龍飾刻銘銅方壺和胤嗣刻銘銅圓壺,器身上留下的1101字銘文,為戰國文獻研究、古文字考釋、書法美學等方面都提供了異常寶貴的資料,如果沒有這些字,我們對中山國的認知還會是一片空白。”李迎新説。
純厚大雅、古樸深沉的“中山三器”,以其獨特的語言藝術無聲地訴説着中山國飽經滄桑的歷史和獨有千秋的厚重文化,將兩千年的過往娓娓道來。
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填補了中山國歷史文化的空白,也為中山國文創的研發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這讓中山古城遺址從最初只有陳列展覽,到考古探索、科普研學,再到現在的旅游休閒,一步步成為了游客心嚮往之的地方。
據黃子爵介紹,他們根據中山古城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共開發研創出書籍類、文房類、生活類、青銅類等8大類數千種文創産品,在中山古城遺址的文化遺産活化利用上做足了功課,尤其是以中山篆篆刻、拓片和文物圖形為主的手工篆刻作品頗為暢銷。
在中山古城遺址內的文化體驗中心,各種玉器青銅器拓片、冰箱貼、中山篆刻章、錯金銀虎噬鹿屏座現代擺件、中山篆書法鎮紙等以中山國各種文物元素為靈感創作的數千種文創産品,讓游客在參觀完遺址後,還能把文物“帶回家”。
“都知道石家莊的紅色旅游資源特別豐富,直到這次來中山古城遺址,我才知道石家莊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戰國中後期的諸侯國,一下子把我的歷史視野拓展了很多。”游覽完準備返程的游客李佩佳在文化體驗中心購買了不少拓片類文創産品,當了解到河北博物院展出的錯金銀虎噬鹿屏座、錯金銀銅版兆域圖等珍貴文物都是出土自中山古城遺址時,讓他更覺震撼。
中山古城遺址自2017年對外開放後,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其中研學接待30余萬人次,累計舉辦200多場學術研討、展覽活動。
“從2020年我們又開始嘗試短視頻帶貨、直播帶貨等新領域的探索,並在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短視頻&&創建了中山國文化賬號矩陣。”黃子爵説,以“中山國博物館”視頻號為代表的中山國新媒體矩陣,針對多類目標群體實現了跨&&發展,全&&粉絲數超400萬。
讓游客“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文化屬性成為旅游市場中的“吸睛點”。“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中山國文化為內核,開展‘戰國中山文化+文創産品+中山旅游’的發展模式,在中山古城周邊規劃文化産業帶,逐漸構建研發、生産、旅游、演藝等多個板塊相互支撐的文化産業園區布局,滿足游客的深度參觀游覽需求。”黃子爵説,他們將努力把戰國中山文化旅游帶入京津冀旅游圈,為提升區域文旅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記者 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