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的滄州南大港濕地霧氣瀰漫,透着些許寒意。搖曳的蘆葦間,不時有三五成群的水鳥展翅、覓食。
在濕地巡護的馮國強拿出單筒望遠鏡,觀察着遠處水面上水鳥的一舉一動。通過長期觀察,他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掃一眼,基本就能判斷出一群鳥兒的數量,八九不離十。
馮國強是南大港濕地第二保護站巡護員,巡護的範圍全部位於世界自然遺産地——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內。這片區域蘆葦茂盛,是鳥類絕佳的保護地。
“我的工作就是保護好這些水鳥,包括監測它們的棲息情況和是否有人為活動干擾。”馮國強説。
睡得比鳥晚,起得比鳥早,在旁人看來,巡護工作是個苦差事,馮國強卻樂在其中。
“做巡護員護鳥,得對鳥感興趣,不然很難長久幹下去。”除了日常巡護片區,關鍵要會辨鳥,摸清各自習性。每次外出,馮國強發現不認識的鳥就拍照,回頭再向同行或者專家請教。
葳蕤的蘆葦相互纏繞,清脆的水鳥鳴叫聲此起彼伏,憑藉多年經驗,馮國強能通過叫聲辨別很多鳥的種類。“聽!‘咕——咕——咕——’,聲音拉得長,這是紫水雞;‘咕咕咕,咕咕咕’,聲音略急促的是骨頂雞……”巡護途中,馮國強每報上一個名字,順手一指,對比手機裏互聯網查詢到的圖片,百分之百的正確率,這讓記者驚嘆不已。
保護鳥類是個細緻活兒。馮國強説,有的鳥喜歡深水,有的喜歡淺灘,有的在蘆葦蕩裏築巢……濕地工作人員會根據鳥類的不同喜好調整濕地環境。
為了更好地保護濕地環境和鳥類,保護區內設置了10個站點,配備了20名巡護員,負責濕地防火、鳥類觀測以及環境衞生維護等工作。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每年到南大港濕地停歇和棲息的鳥類超過十多萬隻。
“有一次在我們日常巡護中,發現一隻紅隼受傷,被救護放飛,後來差不多連續好幾年都能看到它。”聊到此處,馮國強很是自豪,“説明管護見了效,它知道這裡很安全!”
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新住民”也越來越多。如今,在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候鳥數量從2019年的2萬多只,增長至2023年的約10萬隻;記錄到的鳥類品種達272種,其中包括1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52種二級保護鳥類。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到這裡越冬的候鳥逐漸增多。現在就盼著它們趕快來!”20多年的守護,讓馮國強對候鳥有了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