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滄州全力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文章
融古匯今,讓大運河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南川老街美麗的夜景。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
游園博園特色展園,領略燕趙各地風情;逛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觀非遺項目;在南川古渡碼頭乘船夜游運河,賞兩岸夜景……如今,“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盛景再現,大運河已成為滄州市最具魅力的生態名片、文化印記和産業高地。
悠悠運河,流淌千年。滄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大運河在滄州境內流經8個縣(市、區),全長216公里。
近年來,滄州市堅持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以規劃為引領,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讓大運河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保護優先,彰顯運河特色風貌
京杭大運河東光段全長37.6公里,突出展現了北方運河的原真風貌。
9月19日,在滄州市東光縣連鎮鎮運河西岸眺望,對岸一座5米高的大壩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世界文化遺産點連鎮謝家壩,施工人員正對夯土壩上下游堤岸的坑洼部分進行保護修復。
這座堤壩與普通的大壩有所不同,壩體是用灰土加糯米漿夯築而成的,歷經百年滄桑沿用至今。謝家壩是大運河河北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産的兩個遺産點之一,也是河北省僅存的兩處夯土壩之一。
為了做好謝家壩的保護文章,近年來,東光縣開展謝家壩本體保護、周邊提升工程和千年古鎮更新工作,並挖掘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留住東光運河歷史文脈。同時,持續做好運河沿線增綠,對運河沿岸進行補栽綠化,加大日常養護力度,並對壩體本身、邊坡、壩體堤頂進行環境清理,保持壩體的原真風貌,形成藍綠交織、林水相依的運河綠廊。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河北段大運河的謝家壩、華家口夯土險工和滄州—衡水—德州段“兩點一段”被列入其中。十年來,滄州市堅持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以規劃為引領,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
堅持保護優先,綜合施策,構建運河保護大格局。
滄州市優化提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等6個專項規劃,編制滄州市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築風貌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建設保護規劃,形成滄州大運河系統完整的規劃體系,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系統指引和支撐。
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完成孫福有故居和瀾陽書院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推進南川樓沉船出土文物保護和有關文獻的挖掘整理、吳橋縣安陵城址考古勘探、謝家壩本體保護修繕和泊頭清真寺安防工程等。
強化生態環境管控,開展南運河跨縣斷面水質周測,摸清大運河沿線重點企業底數,建立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強化農村污水管控,大運河沿線村莊全部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管控。
抓好綠化環境管理,印發《關於做好運河沿線常態化管護工作的通知》,利用春季植樹黃金期,鞏固運河沿線綠化成果,持續推進大地藝術種植,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常態化做好運河河道內水草、垃圾清理,常態化開展運河沿線臨河垂釣管控等。
對大運河保護先行,兩岸百姓切身感受到了運河之變,河水蕩漾,河坡草青,河堤樹綠,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在滄州徐徐展開。
隨着大運河畔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大運河畔的公園,或運動健身、或休閒漫步、或賞景攝影,在運河水的滋養下,百姓們的生活也更加富有生機。
堅守傳承,留住運河歷史文脈
水脈連着文脈,運河潤澤百姓。發揚運河歷史文脈,提高文化傳承活力,是千年運河重煥生機的關鍵。
大運河流經滄州8個縣(市、區),為滄州留下眾多文化遺存,成為聯通古今、傳承文脈的紐帶。滄州市堅持調查、保護和監管並重,持續推進大運河沿線文物資源調查和認定,編制《大運河滄州段文化遺産名錄》,建立了監管&&及電子地圖。
為了傳承大運河歷史文脈,讓非遺“活”起來,滄州市在大運河畔打造了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築和非遺項目在這裡一一呈現,為游客了解和體驗運河沿線的非遺打開了一扇“全景式”窗口。
走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總覽廳,抬頭可看見一條“星河帶”,腳下則踩着“運河帶”,“一船明月過滄州——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廳”“見人見物見生活——大運河生活美學展廳”……各展廳採用場景塑造、沉浸式體驗、傳承人現場表演等多樣化手段,向觀眾呈現非遺視聽盛宴。
這是目前中國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集中展示地。
除了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滄州還打造了滄州水利文化展示館、東光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和中國大運河·紀曉嵐文化園、捷地分洪設施水工遺産展示園,成為群眾感知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對於滄州而言,大運河承載了人們太多的回憶與期盼。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根和魂,映射着一個地方的“精氣神”。滄州堅持古為今用,活態傳承運河文化,提升文武滄州軟實力。
為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健全市縣兩級非遺資源數據庫,利用已建成的非遺傳習所、個人工作室,大力開展非遺傳承人技能培訓。組織石影雕、王廠鏨銅浮雕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省級培優培訓活動,持續對培優項目進行提升。
制定大運河非遺展示館活化提升工作方案,全面徵集大運河非遺文創,建立數據庫,形成179個非遺項目、390件非遺産品(文創産品)清單。推進“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網站建設。
建成開放青縣大運河鐵路文化陳列館,講述大運河和津浦鐵路的歷史文化。該陳列館是滄州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北省第一座展現百年津浦鐵路發展歷程的專題展館。
持續開展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調查,加強各類文化遺産的認證鑒定,不斷完善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依託園博園、百獅園、運河公園等片區,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建設。推進編制“中國大運河非遺之城”建設整體規劃方案,建立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合作機制,打造運河非遺保護傳承交流中心。
立足講好大運河故事,創作情景劇《八極乾坤》,完成《大運·長歌》畫卷,出版書籍《中華長刀》;雜技節目《龍躍神州》登上2023年央視春晚,吳橋雜技、滄州武術亮相央視《非遺裏的中國》欄目。
大運河貫通滄州南北,孕育了武術、雜技、詩經、水利、漕運等多種文化形態。舉辦展覽、開設主題課程、整理檔案資料、成立相關文化研究院……滄州市大運河沿線縣(市、區)還依託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方式傳承大運河文化,充分展示獨特魅力,讓大運河文化源遠流長。
創新利用,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
滄州,因河而生,因河而興。
大運河在滄州穿城而過,中心城區段長13.7公里。2022年9月1日,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游通航。一卷運河圖,兩岸多彩景。泛舟暢游運河之上,瑰麗景色讓人流連忘返。
圍繞旅游通航,滄州市新建成12座旅游碼頭和6座步行景觀橋,提升了沿線配套工程,貫通堤頂路,建設城市慢行步道系統,完善防撞體、拴船樁、充電樁、售票亭、封閉護欄等配套設施。
藍天白雲下,碧水綠叢中,騎行的車隊穿越在滄州市大運河堤頂路上。沿途基礎設施完善,驛站、停車位等一應俱全。這條堤頂路將運河水岸景觀、非遺展館、生態園區等串珠成鏈,成為以觀光、休閒、健身等功能為主的旅游路、文化路。
除此之外,堤頂路沿線的滄州園博園、南川老街、滄縣捷地分洪設施展示園、泊頭貢梨園、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串聯起來,形成了特色休閒旅游路線。
今年以來,滄州市積極推進7個大運河國家步道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後,將串聯大運河沿線物質文化遺産、旅游景區、濱河公園、特色村落等,進一步增加全民健身設施數量,完善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豐富全民健身産品和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運動健身、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滄州市依託運河資源,創新融合發展思路,全面做好大運河文化利用文章。充分利用園博園、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南川老街、南川樓、朗吟樓等項目&&,積極引入各類商業業態,組織系列文化活動,實施遊船班次化,打造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
隨着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逐步深入,大運河滄州段沿岸重現繁華景象。
位於大運河畔的園博園內,錯落有致的展園風采各異,掩映在綠樹花草之中。行走其間,移步換景,宛若走進一幅美麗的畫卷。滄州市在大運河兩岸打造了一條運河風光帶,建設了專類植物展園區,大運河的自然生態風光與園博園院落式建築、園林花卉景觀有機融為一體。
南川老街內,南川樓、朗吟樓靜靜矗立,琳瑯滿目的商品百貨、香味撲鼻的特色小吃、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前不久,南川老街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內,推出了“江湖八大怪”“鬼手居”“吹破天劇場”“雜技小院”等主題表演區域,再現吳橋“九月廟會”盛景。圍繞大運河畔“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持續豐富雜技文化旅游産業業態。
滄州在大運河沿線打造了15個重點旅游景區,推出“繽紛花季,滄州大運河踏春賞花之旅”“文化探尋,滄州大運河親子研學之旅”“賞味潮玩,滄州大運河美食度假之旅”等多條大運河精品旅游線路。其中,“運河古郡、文武滄州,多彩非遺之旅”入選全國20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
今年以來,滄州市持續推進吳橋雜技大世界等沿線15個重點旅游景區完善提升,加快創建國家級雜技文化(吳橋)生態保護實驗區,推動東光縣申報河北旅游名縣創建縣、司馬莊景區申報國家4A級旅游景區,持續開展3A、2A級景區創建工作。
一泓碧波通南北,千年文脈連古今。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滄州市堅持不懈地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讓大運河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