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運河煥發新活力-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讓千年運河煥發新活力

2024-09-20 09:16:02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讓千年運河煥發新活力

  ——“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裏的河北(下)

  近日航拍的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通訊員 楊洋攝

  逛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觀非遺項目;游園博園特色展園,領略燕趙各地風情;在南川古渡碼頭乘船夜游運河,賞兩岸夜景……如今,大運河已成為滄州市最具魅力的生態名片、文化印記和産業高地。

  悠悠運河,流淌千年。滄州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大運河在滄州境內流經8個縣(市、區),全長216公里。

  近年來,滄州市堅持做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以規劃為引領,深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的活力。

  為更好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産,滄州市優化提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等6個專項規劃,編制滄州市大運河整體景觀和城市建築風貌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建設保護規劃,形成滄州大運河系統完整的規劃體系,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系統指引和支撐。

  綠色是大運河的底色,良好的生態是文明延續的堅實基礎。

  滄州市堅持保護優先,持續推進運河沿線生態綜合治理,聚焦凸顯大運河滄州段原生風貌,在大運河沿線進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護理,開展沿線補植增綠,動態清零運河沿岸“散亂污”企業,對大運河沿線村莊全部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管控,加強生態環境修復,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長廊,為大運河文化傳承利用奠定了生態基礎。

  “着眼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滄州市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通過打通運河綠廊、促進城河互動、建設城市客廳,努力將滄州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運河文化名城。”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規劃管理科科長劉濤説,全市積極探索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現新突破。

  如今,大運河畔的南川老街、園博園、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等地,展現着滄州獨特的運河文化。

  來到位於大運河畔的園博園,風采各異的展園引人注意。行走其間,移步換景,處處如畫。劉濤介紹,大運河南運河段南北縱穿滄州園博園,運河的自然生態風光與園博園院落式建築、園林花卉景觀有機結合。園博園已成為滄州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與園博園緊臨的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讓工業文明與現代藝術交融碰撞。這裡曾是國家建設的重點化肥廠之一,2016年停産搬遷。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滄州市充分利用遺存下來的廠房、倉庫、火車站&及工業設備等,打造工業藝術森林、工業非遺記憶館等,實現了工業遺産的活態利用,讓滄州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成為文旅新地標。

  滄州市還在運河沿線建成12座旅游碼頭,實現了大運河中心城區段旅游通航,開通了“水上公交”。“我在大運河畔長大,這幾年大運河的變化太大了,不僅環境更好了,還可以乘船游覽,感覺很幸福。”市民張玲説。

  運河流光溢彩,非遺歷久彌新。

  8月27日,在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內,不少游客正在參觀游覽。在這裡,大運河流域沿線8省(市)的航運風貌、代表性建築和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其中,以“一船明月過滄州”為主題的滄州非遺保護成果展,生動展示滄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吸引游客駐足觀看。

  來自北京的游客周美對展示館讚嘆不已:“在這裡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很多運河文化,還可以現場體驗非遺項目,真是不虛此行。”

  “今年,我們制定了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活化提升工作方案,全面徵集大運河非遺文創,建立數據庫,形成179個非遺項目、390件非遺産品(文創産品)清單,並組織12名非遺傳承人定期現場展示非遺技藝。”滄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肖寶光介紹,滄州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以武術、雜技等滄州特色非遺項目為重點,堅持保護與發展協同、傳承與傳播並重,深入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完善非遺傳承體系,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帶建設,滄州市突出運河優勢,以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公園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文旅商深度融合,利用好大運河非遺等資源,有機串聯旅游景點、文化亮點和商業熱點,打造了以大運河為主軸的精彩旅游廊道。

  前不久,中國大運河(滄州)數字化創新中心項目啟動。該中心將整合大運河數字化資源,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慧旅游,創新産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游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滄州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紮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保護傳承文化遺産的同時,不斷沉澱和豐富着這座城市的文明內涵。千年運河,奔流不息,鏈結着滄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彩。(記者 王雅楠)

[作者: 王雅楠  責任編輯: 楊丹宇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