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博物館的“晉級”密碼-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探尋博物館的“晉級”密碼

2024-08-28 09:17:44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原標題:第五批全國二、三級博物館評估結果公布,我省18家博物館晉級

探尋博物館的“晉級”密碼

上圖:3月20日在冀州博物館拍攝的臥式人面魚形陶俑。下圖:3月20日在冀州博物館拍攝的三彩劃花牡丹紋腰圓枕。本稿圖片均由本報記者史曉多攝

8月23日,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國二、三級博物館評估結果,我省正定博物館、遷安市博物館、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博物館、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博物館、鄴城博物館等13家博物館晉陞國家二級博物館,獻縣博物館、冀州博物館、曲周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晉陞國家三級博物館。

這些晉級的博物館有何特色?對於我省進一步發展博物館事業有哪些啟示?在“文博熱”持續發酵的當下,博物館又當如何持續發力更好服務公眾?記者探訪了這些博物館,探尋其中的寶藏奧秘和“晉級”密碼。

小館藏有“大乾坤”

初秋的正定古城游人如織,鼎鼎大名的隆興寺外,相距不過百米,便是正定博物館。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元曲作家白樸的創作經歷、梁思成夫婦考察正定古建築的成果、正定古城保護成果展示……博物館內濃濃的文化氣息,引得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

走進“瓷韻華章”瓷器展廳,這裡共展出80余件(套)瓷器,品類十分豐富,既有故宮博物院撥交的“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瓷碗等23件展品,又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撥交的龍泉窯纏枝花紋瓷碗等3件展品,喜歡瓷器的游客,彎下腰認真地欣賞着玻璃展櫃內的藏品。

“我們的博物館開館時間不算太長,但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文物均有收藏。”副館長祁彥利告訴記者,正定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在歷屆縣委縣政府有效保護下呈現出鮮活的狀態,通過參觀博物館,人們能夠迅速而直觀地形成對正定古城的整體認識。

記者在這些晉級的博物館採訪時發現,儘管館藏數量和場館體量無法與大型博物館相比,但不少地方博物館立足當地文物,依託豐富的館藏資源,讓人們看到了“小館”裏同樣有大乾坤,也找到了這些博物館“升級”的密碼。

“博物館呈現的歷史脈絡很清晰,時間線也很完整,藏品非常精美。”記者不久前在鄴城博物館採訪時,偶遇兩位河南游客,他們對博物館的展陳讚嘆不已。鄴城博物館副館長王月介紹,博物館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8件(組),全面展示了六朝古都鄴城的歷史遺韻。

博物館等級劃分條件除了場館設施、館藏數量等硬體外,還有藏品管理、學術研究等評價標準,而對於自身科研力量有限的博物館來説,借智借力成了搞好館藏研究的重要路徑。記者了解到,近年我省縣市博物館不斷與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在館藏文物、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加強合作,讓自身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專注做到“專而特”

在邢&市內丘縣,有一座建在遺址上的博物館——邢窯遺址博物館。步入展區,凌空而建的鋼架環廊和如星辰般閃亮的點點燈光,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低頭向下看,充滿滄桑感的古窯爐映入眼簾。

“我們的博物館是以邢窯為主題的遺址類博物館,館內展示的是2012年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邢窯窯爐等重要遺跡。”邢窯遺址博物館副館長李建華介紹,邢窯素有“中華白瓷鼻祖”的美譽,為了讓游客體驗邢白瓷魅力,博物館有專門體驗區,游客除了參觀學習,還可以動手體驗邢白瓷燒制技藝。

我省晉陞的這18家博物館中,不乏邢窯遺址博物館這樣專業、有特色的場館。磁縣北朝考古博物館,通過北朝墓群中皇室貴胄墓葬的陶俑、瓷器、壁畫、墓誌等5000余件(套)文物,詮釋了東魏北齊“走向隋唐”的主題;燕山大學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博物館,全景展示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博物館“滄海碣石·秦皇行宮”主題展覽,帶領游客體驗大秦帝國行宮的宏偉氣派;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作為一家依託直隸總督署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全面展示了清代省級衙署的歷史和文化……

走進冀州博物館序廳,一塊塊類似紗帳的電子屏幕,構成了一條長長的走廊,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些屏幕以聲光電的形式,再現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分佈範圍,展示了九州文化的深厚內涵,科技感十足。參觀者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了解天下九州的過往千年。”冀州博物館館長劉長雨介紹。

“我們的博物館加大了科技投入,增設了不少高科技場景。”在劉長雨的介紹下,記者打開冀州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虛擬展覽”欄目,滑動手指,造型古樸的青銅大鼎、復古建築、原始人物可放大、可縮小,畫面十分清晰,高科技助力讓文物“活”了起來。

隨着時代發展,部分博物館展陳面積、設施、布局等難以滿足新的需求,利用現代化展陳手段,大部分珍貴文物得到有效展示利用。採訪中,不少博物館負責人&&,科技賦能助力線上體驗不斷升級,讓一些中小博物館從“專而特”變身“美而精”。

開門辦館“活起來”

“我們新的社教活動開始報名啦!有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和井陘窯文化學者,歡迎大家報名參加。”日前,保定市博物館推出“枕上生花”——井陘窯戳印填彩陶藝暑期社教活動,旨在引導廣大游客深入了解井陘窯的精湛技藝,學習文物背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知識的殿堂,也是向公眾提供教育的重要場所,誠如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自2021年6月保定市博物館新館開放以來,開展社教活動70余場,接待觀眾87萬人次,日益成為集中展示保定歷史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此外,很多博物館還推出形式多樣的分享活動,讓公眾更加立體全面地認識歷史,了解文化。8月17日,涿州市博物館啟動“打卡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秋季篇,該活動開設知識小課堂、創意體驗課等,結合館藏文物,向孩子們講解秋季的由來及習俗,讓孩子們親手繪製五穀豐登畫。

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文物?如何更好地傳承利用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近年來,我省博物館有的開發多種文創産品,讓游客把文博資源“帶回家”;有的堅持“開門”辦館,與各年齡段人群接軌,提供更加深入細緻的服務,積極融入當地百姓生活。比如送展覽下基層活動,通過“展板展示+講解員解説”的方式,將流動展覽送到群眾家門口,實現社會教育活動陣地向學校、社區、鄉村拓展延伸,打造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的“流動博物館”,讓文博資源動起來、活起來。

河北省文物局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這次晉陞的18家博物館,體現了河北省開展國家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和全省“十佳博物館”培育等創新工作的成效,對全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全省國家二、三級博物館數量的增加,使我省博物館“大中小微”的架構更加完整,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記者 史曉多)

[作者: 史曉多  責任編輯: 王曉娟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