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淀畔崛起“未來之城”-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雄安新區:白洋淀畔崛起“未來之城”

2024-08-02 08:59:30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7月18日,記者解麗達與老記者成少安(左)在雄安新區啟動區綜合服務中心採訪。通訊員 王涵璞 攝

7月18日上午,盛夏的雄安晴空萬里。

站在安新縣白洋淀旅游碼頭,一眼望去,水面寬闊、碧波蕩漾,不時有鳥兒飛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乘船行至十里荷香鳥類棲息地,朵朵荷花點綴於成片的翠色荷葉間,綿延十餘里,密密的蘆葦隨風搖曳。“現在的淀水好清啊!淺點兒的地方一眼能望到底。”今年已81歲高齡的河北日報原副總編輯成少安故地重訪,記憶被拉回44年前。

“葦&鬱蔥,荷菱展葉,船隻穿梭,池塘魚躍……”翻開1980年7月26日河北日報刊發的一篇採訪隨筆,成少安清楚記得,那時的白洋淀是個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的天然大魚塘,擁有北方難得一見的水鄉風貌。

然而,白洋淀的綜合治理一直是個待解難題。“上游工業廢水污染、淀區水量減少,以及水産資源遭到破壞等矛盾問題,淀區幹部群眾都非常關心。”成少安告訴我們,於是當時有了他參與采寫的這篇《呼籲關心白洋淀的綜合治理》。

白洋淀,九河下梢,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但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白洋淀流域工農業迅速發展,人工養殖星羅棋佈,點源、面源污染物不斷增加。

“過去,白洋淀水質整體處於IV類以下,曾一度連年幹淀。”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組組長周立志介紹,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生態治理,水質實現歷史性跨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周立志説,堅持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雄安新區重點實施“科學補水、生態清淤、百淀連通、退耕還淀、嚴密防洪”五大工程,協同推進城鎮、農業、農村污染精細化管控,白洋淀水質提升並連續三年保持在III類,“華北明珠”重放光彩。

這是成少安第二次來到白洋淀。而今,一座未來之城依水而建,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發展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走在雄安新區的街道上,低頭少見井蓋、抬頭不見電線,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水等各種市政管線都“住”進了地下綜合管廊。

“過去在西方發達國家曾參觀過那種可以‘跑汽車’的地下管廊通道,如今我們也有了這樣的設施!”成少安邊走邊讚道,“先地下、後地上”是雄安規劃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雄安,正在建設中的有三座城:地上、地下、雲上。”在雄安印象展館參觀時,記者在“三座城”微縮模型前,為成少安講解。

“我最感興趣的是雲上這座城!之前在新聞裏看到過。”來到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成少安滿臉好奇。

“這裡是雄安的‘城市大腦’,雄安新區每建設一棟樓,都會在網絡&&形成與之孿生的數字化建模。”聽了工作人員介紹,成少安不禁讚嘆:“聽説今日雄安有三張名片:智能、綠色、創新,果不其然!”

走進雄安新區啟動區,又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中國中化大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中國星網總部大樓正在進行裝修,中國華能總部基本完成二次結構施工,中國礦産總部項目開工建設……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首批疏解項目進展順利,第二批疏解單位承接工作有序展開,央企在新區註冊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過200家。

在南文營社區食堂品嘗“幸福的味道”,在雄安宣武醫院感受百姓家門口問診北京名醫的便利,在七天免費入住的“人才驛站”體驗雄安聚引天下英才的誠意……同訪雄安的過程中,成少安眼中不斷閃現出光彩:“變化太大了,讓人目不暇接!未來之城讓我看到城市的未來!”(記者 解麗達)

[作者: 解麗達  責任編輯: 王曉娟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