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測點的流速是0.79米/秒。”7月4日,在石家莊市井陘縣的微水水文站,井陘水文勘測隊隊長郭彥岐正站在水中監測河水的流速。
從6月1日開始,河北正式進入汛期。來自山西的綿河與甘陶河,在井陘縣合流後被稱為冶河。微水水文站是冶河上游第一個水文站,它的下游就是黃壁莊水庫。微水水文站的水文觀測,對下游黃壁莊水庫的防汛調度與生産生活用水管理尤為重要。
“這是旋槳式流速儀、電波流速儀,還有我們最親密的‘戰友’——救生衣。”在水文站的儀器室裏,郭彥岐給記者一件件介紹他們的儀器設備。作為井陘水文勘測隊隊長,郭彥岐雖然是個“90後”,可在水文站工作已經5年了,也經歷過去年7月份的洪水“大考”。
和水打交道,首要的是安全。這是郭彥岐和同事們心裏時刻緊繃的一根弦。就拿監測河水流速來説,看似簡單的一項工作,郭彥岐在指導記者進行體驗時,也處處小心謹慎。
“我能直接下到水裏嗎?”
“不行!水太急,你先坐在地上,再慢慢下水。”
看著不過60公分的水面,記者冒失的想法被郭彥岐當即拒絕。
當記者身係安全繩,穿着救生衣和雨褲,拿着旋槳式流速儀,“全副武裝”在河道裏站穩,原本寬鬆肥大的雨褲被水流緊緊裹在腿上。這時候記者才體會到,在用力對抗水流衝擊保持身體平衡同時,想要完成流速監測,並非想象的那麼輕鬆。
水勢平穩,水深不高於60公分時,流速監測可以人工涉水進行。如果水勢較大,無法涉水該怎麼辦呢?
“當水面流速均大於0.5米/秒時,可以採用無線雷達波測流系統進行流量監測,尤其是搶測洪峰時更為適用。”郭彥岐告訴記者,無線雷達波測流系統屬於非接觸式測量,可以避免設備損壞,更加安全,測量速度也更快,能夠實現數據實時監測與上傳,“原本4個人耗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無線雷達波測流系統15分鐘就可以完成。”
在汛期,水情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微水水文站每天採用六段制監測水位、流量,也就是0時、4時、8時、12時、16時、20時,每隔四小時監測一次。
“在洪水期就不分晝夜了,至少每小時上報一次數據。”郭彥岐説,去年洪峰過境井陘期間,微水水文站一天的水位監測最多達到72次,流量監測14次,24小時內連續上報數據42次,“整整3天沒睡,水勢變化非常快,前腳剛報送了數據,後腳又變了。”
水文監測工作看似簡單重復,但正是這些及時準確的上游河流動態監測數據,給防汛備汛和汛期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除完成水文站所在點位河流斷面的測報工作外,微水水文站還負責轄區2個中小河水文站、20個雨量站、3個水質監測斷面、2個土壤墑情站的管理和相關測報工作。
“我們年後就開始對設備進行維護,包括吊箱超載實驗、纜繩上油、大斷面測量等。”郭彥岐説,進入汛期以後,從自動化監測設備到人工監測,都做好了應對突發汛情的準備。
目前,井陘水文勘測隊已經進入全員24小時備汛狀態。“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時刻緊盯河水流量警戒指標。”郭彥岐告訴記者,水文監測就是防汛工作的“耳目”和“哨兵”,“確保每天的水文監測數據,測得到、報得出、報得準、報得及時。”(史葉 智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