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復興大街和北三環市政化改造項目全線通車
城市更新,百姓的心願是“路標”
圖為5月12日拍攝的石家莊市復興大街泊水公園特大橋。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最近幾天,石家莊市高新區東方城小區裏,65歲的左榮喬和住戶們幸福感爆表——
“想不到,復興大街竟然修到家門口,去市區再也不用繞道了,真方便!”“想不到,路修好了,還多出一塊散步的綠地,孩子也有地方玩了!”
一連串“想不到”的背後,是石家莊市復興大街、北三環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項目輔路的建成通車。這是繼去年9月主路通車後,這項“6+2+2”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實現全線通車。
高速“變身”市政路,石家莊城市更新有哪些新解法?5月7日,記者進行實地探訪。
與路網融合,連通71條市政道路
家住北高營村的劉之英,曾被門口的路困擾多年:一出門就是北三環,可想開車上去還得繞道勝利大街。隨着北三環輔路修通,他的煩惱終於消散了:“出門就從體育大街上北三環,不管往西走還是往東走,都方便得很!”
受益的還有周邊的企業。“以前想要送貨到正定,只能繞道南二環、東二環再走107國道,得一個多小時。”位於欒城區的順心配貨站總經理李會軍,以前最怕配送“嬌氣”水果,生怕路上一耽擱捂壞了。如今,他再也不擔心了,走復興大街20分鐘準到。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配貨站十幾&車,一年能省幾萬塊錢。
為了方便群眾出行,復興大街全線新建滹沱河大橋1座、泊水橋1座,新建及拼寬橋梁15座、隧道3座、立交6座,設置&&口15對;北三環全線設橋梁25座、立交9座,設置進出口18對。兩條路共連通71條市政道路。
“如果説兩條主路拉開了城市框架、拓寬了交通‘大動脈’,那麼此次輔路的貫通,則進一步暢通了城市‘微循環’,重構了城市骨架路網。”石家莊交投集團所屬交投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永剛説,兩條路已成為省會高效便捷、內暢外聯的現代交通路網體系中最重要的支撐。
為何兩條路如此重要?
以復興大街為例,原為新元高速城區段,僅設有正定、裕華路、欒城3處&&口,七八米高的路基橫亙在城區內,像一堵墻割裂了城市空間,制約了城市發展。2022年3月起,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實施強省會戰略的重大機遇,對穿城而過的高速公路實施市政化改造。
修一條路並不難,難的是如何促進路與城的融合。
“全線輔路及&&口,統籌城市路網規劃布局進行了精心設置。”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分院院長付元坤説,全線輔路不但與幾十條市政道路相交,還穿過多條鐵路、軌道交通線及河道水系。為此,設計方案精雕細琢,力求將交通設計與城市路網、主輔路敷設與城市空間、綠化景觀與城市生態、市政配套設施與城市服務功能、品質提升與城市人文進行全方位融合。
城市更新,“破”的不僅是道路,還有各種壁壘。“很多在體制機制上‘難以跨越’的問題,創新探索出解決方案。”王永剛&&,就拿敷設管道來説,牽涉電力、供水等八九個部門,成為項目推進的“一道坎”。各地各部門聯動,一次次坐在一起協調、討論,方案最終得以落地。
解決今天的問題,還要為明天騰空間。“一方面,通過拆除沿線違建,釋放大量土地空間;另一方面,給規劃道路預留電力、通信等管線,為城市未來發展‘留白’。”在王永剛看來,相比“怎麼推進”等工程性難題,“如何長久可持續”更考驗城市更新的成效。
與景觀融合,見縫插針用好公共空間“邊角料”
草木錯落有致,小路蜿蜒曲折……在復興大街和中山路交叉口,白佛隧道的洞頂上,多了一個“小而美”的公園。“別看它小,功能還挺齊全,塑膠步道、夜景亮化、停車場全都有,來的人越來越多。”自打家附近建起這個小公園,張海英老兩口就成了“常客”。
這個位置是原高速路拆除高達七八米的路基後,車輛通過新建的隧道下穿地面通行而過,路面上騰出來的地方,打造出的一塊綠色新空間。
“還空間於城市、還綠地於人民、還公共配套服務於社會”的城市更新理念,在這兩條路的改造過程中處處可見。見縫插針,用好公共空間“邊角料”,正是在修路中“蹚”出的一條新路。
一路向南,行駛在復興大街,最大的感受是美。氣勢雄偉的南三環互通立交旁,粉紅的月季、常綠的松樹,讓人目不暇接;飛虹般的泊水橋邊,依偎着碧綠的河水,一座水岸花園成為推窗可見的風景……
兩條路的市政化改造,共實施綠化面積476萬平方米,大多數正是脫胎於路兩邊、橋下方、立交區、隧道頂部的“邊角料”。分散的綠地和公園“串珠成鏈”,高顏值的快速路成了居民幸福感的來源——主路車流如潮暢通無阻、輔路四季斑斕美不勝收,為城市增添了別樣的風情。
道路市政化改造,充分運用藝術美學與城市人文相融合,同樣是設計建造者的用心之處。王永剛認為,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是城市更新必須關注的重點之一,兩條路的改造,並不是簡單的功能再造,更要成為傳承歷史風貌的新地標。
付元坤介紹,比如正定迎旭門隧道的遮光棚,取意於隆興寺傳統建築“舉折屋面”;白佛隧道遮光棚,借鑒了石家莊非物質文化遺産絲弦中的月琴——無不與本土文化息息相關。
與民意融合,怎麼設計、建設聽老百姓的
“五一”期間,王永剛又一次來到市區東北部的復興大街綿河道附近。夕陽西下,看著眼前的車水馬龍,他倍感欣慰。
這裡是最讓王永剛難忘的改造節點。在徵求意見時,不少市民反映,這條路交通流量大,希望能增設&&口解決擁堵問題。“對周邊群眾進行調研後,發現原有設計思路和實際需求有&&,這給我們上了很有意義的一課。”王永剛説,城市更新既要符合城市發展需要,又要滿足群眾訴求,這是一個大課題。
最終,他們採納了群眾意見,優化調整了&&口位置。困擾多年的擁堵問題解決了,周邊百姓紛紛點讚:“路暢了,心也順了。”
城市更新,如何連接民心?
“如此大規模的民生工程,怎麼設計、建設,要聽老百姓的。”王永剛介紹,以復興大街為例,先後3次將設計方案與效果展示面向社會進行公示,線上線下收到群眾建議近2000條。
而今,這些“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金點子,都反饋在兩條路的新面貌裏。通過主路入地、釋放地面空間,打通擴容東西交通,解決學苑路天橋交通疏解能力不足的瓶頸問題;通過補齊輔路與慢行系統、主輔分離等措施,裕華路互通區域的擁堵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記者 王麗平 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