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系列文化活動暖人心接地氣有創意
樂中思進,文化惠民聚人心
“尋年俗,品詩詞”、博物館裏過大年……春節前後,衡水市以“冬游河北過大年·歡聚衡水賀新春”為主題,組織開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為廣大城鄉群眾奉上豐富多樣的文化大餐,讓大家在歡聲笑語間慶祝甲辰龍年的到來。
精心策劃
100多場文化活動暖人心
文化賀歲,旅游迎春。春節期間,衡水濱湖新區謀劃花燈裏過大年、古鎮裏過大年、研學館裏過大年、民俗過大年等六大春節旅游場景。
燈會一直是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抹暖色。眼下,“篝火千燈·狂歡盛典”衡水湖第二屆非遺民俗花燈展正在舉行。現場布設創意花燈50組,其中,超過20米的大型燈組10個,並打造沉浸式演出活動15個,包括篝火晚會、電音節、打鐵花、拋繡球等多種演出,每天都會引來大批游客暢游其間。
衡水市美術館舉辦“游龍馳墨——迎新春衡水市書法精品展”,共展出衡水市23名書法家的121件作品,其中春聯作品19件。同時,書法家們還與書法愛好者一起現場揮毫潑墨,盡顯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
衡水市新華書店推出“尋‘味’中國年”春節主題活動,邀廣大讀者一起尋年味、賞年俗、讀好書。現場設置非遺文化展示區和武強年畫製作體驗區。在展示區,書店工作人員向讀者講解武強年畫、剪紙的由來及發展歷史、技藝特點和製作流程,帶大家參觀年畫、剪紙等藝術佳作,展示非遺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在武強年畫體驗區,工作人員給讀者們分發拓印所需的印製工具,引導大家體驗印製過程。
在桃城區平安裏社區文明實踐站,共青團衡水市委組織25名青少年代表開展“尋年俗,品詩詞”傳統文化傳承活動。活動中,青少年身穿極具傳統風韻的各式漢服,在詩詞中穿越千年,探尋古人筆下的濃郁年味。
據了解,春節前,衡水市以豐富的旅游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依託,精心策劃,統籌資源,強化部署,於1月中旬至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在全市組織開展100多場文化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喜慶的節日氣氛。
群眾參與
基層文化活動高潮迭起
2月14日,桃城區趙家圈鎮岳家村黨群服務中心院內熱鬧非凡,來自附近劉家村、胡堂村等十余個村的文藝愛好者相繼登&,為村民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春文藝大戲。
“群眾過大年,群眾演大戲、看大戲,早已是我們趙家圈鎮延續已久的傳統。”趙家圈鎮文化站站長王擎介紹,近年來,該鎮紮實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尤其是春節期間,不少村都會舉辦一場文藝活動,既增添鄉村節日文化氛圍,又可以促進村民、親朋之間的感情。
這邊精彩的節目一個接一個,另一邊的音樂大集上,薩克斯、黑管、吉他等各種樂器琳瑯滿目,年畫、對聯、燈籠等年貨紅紅火火……日前,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處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
不同於常規高大上的文藝演出,這裡沒有明星大腕登&獻藝,演出人員以周窩音樂人、文藝愛好者及當地村民為主,節目全部由當地村民自編自演,濃郁的鄉土氣息與時尚的音樂元素相互碰撞,展示新時代周窩農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群眾文化活動需要群眾參與。春節活動中,衡水市不僅打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文化活動送到群眾心坎兒上,而且尤其注重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其特有的鄉土氣息吸引群眾熱情參與,增強基層文化活動的熱度和廣度,凝聚起為美好生活奮鬥的信心和力量。
注重傳承
文化賦彩新年味
春節期間,冀州區北漳淮鄉北內漳村洋溢着別樣的“紅色”年味。身着八路軍軍裝徒步行軍,學唱革命歌曲,推石磨體驗軍民生産……100名“八路軍戰士”,從這些精心設計的體驗式活動中,感受革命先輩的豪情壯志與無私奉獻。
一系列情景式、沉浸式紅色主題活動,為人們帶來紅色文化新體驗。李康願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穿上八路軍軍服讓他心潮澎湃。“我們都是從歷史書上接受的紅色教育,今天能夠以情景沉浸的形式親身體驗抗戰時期一段歷史,心情無比激動。”
冀州區北漳淮鄉北內漳村是革命老區。為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該村先後建成“新中國外交官紅軍小學”與“冀魯豫邊區省委黨校展覽館”,着力打造開放式的紅色教育基地。一批批體驗者接踵而至。
春來山河秀,龍騰日月新。記者注意到,非遺項目在今年衡水的新春慶祝活動中成為主角,一方面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讓非遺項目在春節假期“火”了起來。
作為弘揚年畫文化的重要陣地,武強年畫博物館開展“龍年賀新春”主題活動,“博物館裏貼年畫”“萌娃舞紙龍迎新春”“年畫裏的戲曲·唱出來”等活動精彩紛呈。
據了解,武強縣定期舉辦年畫培訓,扶持青年人才,既推動藝術傳承,又壯大文化産業。近年來,當地已專業化培訓年畫學員1000餘人,先後培養出縣級傳承人160餘人。
同時,武強縣還引導有年畫産業基礎的村莊和傳承人創辦基地,恢復年畫作坊。目前,全縣年畫作坊120余家,帶動1300多名農民從事年畫刻版、印刷、銷售等。
古城過大年,歡樂慶新春。連日來,饒陽縣以饒邑古城、饒陽縣圖書館等文化陣地為依託,組織開展“戲曲過大年”“非遺過大年”等系列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記者 孟憲峰 陳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