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高效率的“雙向奔赴”——中國古動物館緣何落戶保定-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一場高效率的“雙向奔赴”——中國古動物館緣何落戶保定

2024-01-05 09:49:29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一場高效率的“雙向奔赴”

  ——中國古動物館緣何落戶保定

 1月3日,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迎來一批前來參觀的學生。 河北日報通訊員 曹雲鵬攝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華猛龍骨骼化石標本、已知時代最早的有頜魚類奇蹟秀山魚化石標本、世界極少數三維保存的天山哈密翼龍蛋化石標本……1月3日,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在保定正式開館。漫步館內,眾多“獨有”“最早”“最大”的鎮館之寶令人驚嘆,約6000件展品讓人目不暇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鄧濤介紹,作為國家級大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7.3萬平方米,館內陳列的珍貴展品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等級高、藏品多,這樣一個國家級大型自然科學博物館緣何選擇在保定落地?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是保定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標誌性工程。”鄧濤説。

  鄧濤介紹,受空間所限,以前在野外發現的化石標本通常以研究為主,很難向公眾進行展示,大型標本的修復也存在較大問題。

  與此同時,保定市致力於打造“博物館之城”,對優化博物館結構、提升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於是,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雙方開啟了一場高效率的“雙向奔赴”——

  2020年7月,保定市委書記黨曉龍與鄧濤舉行會談,共同提議建設一座融合世界風格、中國特色、保定元素的國家級大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1年4月,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動工開建;2024年1月,獨具特色的場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新的場館為大型古生物標本預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間,長約35米的中加馬門溪龍骨架模型都可以舒展身軀。”鄧濤介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擁有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的建成,大大拓展了標本的展示空間,可以將標本進行多視角、多方法的展示,“能夠讓這些化石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更方便向公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等知識。”

  除了開展科學普及,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還有一項重要功能是開展科學研究。

  “這裡擁有足夠的空間,並可提供良好的實驗條件,化石的修復、重建、復原、研究以及最終的收藏,整個過程都可以在這裡完成。”鄧濤説。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標誌着保定市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建設有了新的躍升。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是市委、市政府着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打造的又一文化新地標,對推動全市文化事業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對保定打造兒童友好城市、青春友好之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保定市市長閆繼紅&&,保定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將共同把中國古動物館打造為科普研究基地、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使其成為兒童研學首選地、近悅遠來的國際“文化會客廳”。

  開館當天,保定市聯盟西路小學的趙銘傳和同學們成為第一撥參觀者,看到各類新奇的展品,他們非常興奮。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館長金海月&&,該館將不斷優化展覽內容,深化科普和教育功能,開展地質學、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天文學等豐富的科普課程、科普講座和研學活動,帶領青少年體驗和探索自然,成為青少年開闊視野、激發好奇心的第二課堂。(記者 寇國瑩 通訊員 劉敏)

[作者: 寇國瑩  責任編輯: 吳廣慶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