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文旅融合
河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質加速
12月19日拍攝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鎮東樓。 河北日報記者 史曉多攝
12月19日,登上“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鎮東樓眺望,遠處的角山長城巍峨壯美。在這裡,用於實時監測的光纖正準備鋪裝。“光纖傳感技術使用後,可對鎮東樓實施連續的雲端監測,及時反饋城&和城樓本體穩固性以及含水量等數據。”同行的秦皇島市山海關區長城學會會長郭穎介紹。
近年來,我省長城本體保護從原始人工巡護、手寫長城日誌,到借助科技力量採集長城信息、建立數字化檔案以及監測、研究體系,長城“體檢”不斷向智能化、可視化方向發展,為長城本體“強筋健骨”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我省持續完善長城保護員制度,打造了一支千人長城保護員隊伍,不僅涌現出張鶴珊、喬國華等數十年如一日巡護長城的先進典型,還出現了韓永富、張鵬等一批以科技巡護長城的“2.0版長城保護員”,實現了兩代長城保護員巡護長城的接力守望。
我省還大力推動長城沿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多元整合、數字展示與場景化創新,首創首發“可閱讀長城數字雲&&”,通過VR全景、圖文視頻等形式,全面展示河北長城重要點段及周邊地區的文化遺産、自然景觀等。同時創新打造了山海關智慧旅游中心等一批智慧景區示範點和數字化項目。
“我們村不但有長城文化,還有滿族文化和闖關東文化,這些都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12月19日下午,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孟姜鎮北營子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鎖引着記者走進村史館,館內展示的馬鞍、氈鞋、古城磚等老物件以及照片、史料講述着北營子村的歷史沿革、鄉土風情。“發展特色鄉村游,得激活這些文化資源。”李成鎖説,北營子村依託長城資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依託長城保存狀況好、文化價值高、分佈較聚集、景觀條件較好的重點點段,我省全面優化長城文旅産品品質,創新長城文旅服務供給,形成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消費的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統籌長城沿線各類鄉村資源,大力促進長城沿線鄉村旅游整合化、特色化、品質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形成一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板。
日前,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北營子村、灤平縣花樓溝村、懷來縣坊口村等入選河北長城“十大”最美村落。在秦皇島頒獎現場,獲獎代表們紛紛&&,將以此為契機,充分整合我省長城沿線文物、文化及旅游資源,高質量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産品,全面提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我省以科技、文旅融合等賦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質量發展,廣泛傳播長城價值、傳承弘揚長城精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河北着力在建機制、強法規、定規劃、重保護、抓項目、促融合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河北樣板”,為高質量推進長城文化公園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記者 史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