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開足馬力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滄州市開足馬力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

2023-12-22 09:29:33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至手機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首曾流傳於河北滄州鹽鹼地的民謠道盡了土地的“頑疾”和農民的酸楚。如今,河北省滄州市開足馬力開展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充分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有效遏制耕地鹽鹼化趨勢,穩步拓展農業生産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鹽鹼地正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摸清資源家底,為鹽鹼地綜合利用提供支撐

  滄州市耕地面積近1200萬畝,是河北省糧、棉、菜、果和水産品的主産區,也是京津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加工農産品的供給地。但由於東臨渤海,歷史上長期遭海水浸漬,退海後形成濱海鹽鹼土,嚴重威脅滄州農業生産。

  滄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俊義説:“要全面推進鹽鹼地綜合治理,摸清家底非常重要。為此,滄州市特別要對黃驊市、鹽山縣、孟村縣、海興縣、青縣、滄縣、南皮縣等7個縣(以下簡稱‘滄州7縣’)的74個鄉鎮、5個功能區、2個農場的鹽鹼地面積、等級、區域分佈、種植結構、産品特徵、利用模式等開展拉網式調研監測,繪製出滄州市鹽鹼地資源分佈圖。”

  調研結果顯示,截至目前,滄州7縣鹽鹼耕地面積達408.58萬畝。從區域分佈看,黃驊市鹽鹼耕地面積117.02萬畝,佔滄州7縣鹽鹼耕地總面積的28.64%。從種植結構看,滄州7縣糧食播種面積679.46萬畝,其中,旱鹼麥100.2萬畝、普通小麥158.09萬畝、玉米播種面積405.55萬畝。

  摸清資源家底,才能分類施策,適宜種植糧食,可以種植旱鹼麥;適宜發展經濟作物,可以開展特色種植。目前,滄州市已形成多種鹽鹼地綜合利用模式,如以種適地旱鹼麥種植模式、苜蓿+旱鹼麥糧草輪作模式、設施蔬菜鹹水淡化利用模式、濱海鹽鹼地有機鹼梨生産模式、鹽鹼水設施漁業模式等。劉俊義&&,滄州將進一步探索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全面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及産業發展。

  強化科技創新,推進鹽鹼地“育種”和“治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王道龍説:“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科技攻關,育種和治地很關鍵。”滄州市先後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農林科學院等優勢科技資源合作,建有生態農業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國家牧草體系滄州實驗站、濱海鹽鹼地果蔬高質高效生産技術示範基地、河北省旱鹼麥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等,打造鹽鹼地研發&&,不斷推進鹽鹼地“育種”和“治地”工程。

  在育種方面,滄州市建設標準化繁育基地,支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種子龍頭企業建設種子繁育基地和加工生産線,全面提升種子加工能力。在黃驊市、滄縣、青縣等旱作輕度鹽鹼地區,開展旱鹼麥品種標準化繁育,配套晾曬場、筒式糧倉、標準種子儲存倉庫等農業設施。

  滄州中捷二分區七隊農民於長喜告訴記者:“自從開始種植‘捷麥19’,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小麥畝産增加了近30公斤,每畝能多賺五六十元。”近年來,經過滄州農技人員反復選種與改良,當地主要種植捷麥系列、滄麥系列等旱鹼麥品種,真正實現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鹽鹼地中扎根生長的不光有小麥,在滄州各地,不同水肥、土壤條件下種植的耐鹽鹼蔬菜、水果、糧食新品種也不斷研發和示範推廣。示範篩選番茄、黃瓜、甜瓜、甜椒、茄子、草莓等耐鹽鹼品種,試種中草藥、燕麥、蘆筍等特色品種,培育鹽鹼地經濟作物。依託河北漢青種業有限公司,在青縣金牛鎮覺道莊建設耐鹽鹼高粱繁育基地,主要品種包括“漢青1號”“漢青2號”“漢青3號”“青糯35”等。

  在治地方面,滄州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排澇、灌溉泵站、挖排鹽溝等措施,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通過井灌溝排、抽鹹補淡、鹹淡混澆、覆膜穴播、農牧輪作等技術集成應用,推進鹽鹼地土壤治理及耕地次生鹽鹼化防治。

  在科技加持下,白花花的鹽鹼地,不斷長出“新希望”,更多“土特産”在這裡孕育發展。

  加快産業升級,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活靈活現的小魚、栩栩如生的兔子、讓人垂涎欲滴的桃子……造型各異的黃驊面花是由當地旱鹼麥磨成的麵粉製作而成的蒸制類麵食,口感筋道、麥香濃郁。在黃驊,特殊的種植條件,造就了旱鹼麥獨特的品質,鉀鈣鎂鐵鋅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達13%至16%。

  既要種得好,又要産得優,還要賣得好。為推動鹽鹼地特色農業産業升級,滄州加強技術研發與質量標準制定,重點開展旱鹼麥“兩品一標”認證、加工工藝標準制定、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加工産品分等分級、加工産品品質評價等。

  滄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王九生説:“推進鹽鹼地特色農産品發展,加速産業融合,必須加大標準化基地建設,提升加工水平。”滄州市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建成了我國旱鹼麥産業集聚區,2022年旱鹼麥種植面積達到100.2萬畝,産量24.5萬噸;2023年旱鹼麥種植面積達到154.7萬畝,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超50%。與此同時,積極構建育種、種植、推廣、加工全産業鏈標準體系,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通過扶持銀海農業科技、振學面業、帝鑒食品、麥谷食品等企業,加強旱鹼麥麵粉、面花、掛麵、饅頭等産品加工,已初步形成鹽鹼地農産品加工體系。建成了北京新發地鹽山市場、南齊蔬菜交易服務中心、大倉、海盛源、天源、如誠等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冷鏈物流企業和集散中心,物流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

  近年來,滄州市大力推進品牌打造,推動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提升。滄州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科科長郭合山説:“滄州市着力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三位一體’品牌體系,打造了‘黃驊旱鹼麥’‘鹽山禮記’‘黃驊冬棗’等區域公用品牌,並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組合宣傳方式提升品牌聲量,拓寬相關産品的宣傳和銷售渠道。”

  圍繞旱鹼麥、鹼梨、冬棗、草莓等農産品,滄州市培育新産業新業態,大力發展觀光休閒、旅游度假、研學教育、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等産業,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春可賞花踏青、夏可採桑納涼、秋可摘果休閒”的場景,做優做強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高春雨 李麗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作者: 李麗穎 高春雨 李麗琳  責任編輯: 袁麗娜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