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復興區:建設和美鄉村,一個都不能少-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邯鄲市復興區:建設和美鄉村,一個都不能少

2023-12-08 09:26:41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建設和美鄉村,一個都不能少

  ——邯鄲市復興區率先實現省級和美鄉村全覆蓋

  11月30日,游客在邯鄲市復興區戶村生態採摘園內採摘草莓。 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 伸攝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難不難?

  好村不難,難在差村;一村不難,難在一村不落。

  從11月16日召開的全省和美鄉村建設推進會議上獲悉,邯鄲市復興區41個村已全部通過河北省和美鄉村認定,在全省各縣(市、區)率先實現省級和美鄉村全覆蓋。好村差村齊步走,和美鄉村不掉隊,復興區是怎麼做到的?

  一支船隊的航速,取決於最慢的那條船。日前,記者走進幾個當初的“後進村”進行探訪。

  一村一策,缺啥補啥不松勁

  “這個位置就是以前的水窖,幾年前家家戶戶都離不開。”11月26日,復興區康莊鄉賈溝村村民和福賀掀動院中角落裏的一塊水泥蓋板向記者介紹,“2019年年底前,由於管道和水泵老化,村裏自來水每週只能送兩次,水窖是家家必備。”

  賈溝村當年的難,可不僅在用水上。村裏道路不平、路燈不亮、污水遍地流,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穀子土裏刨食。村子為啥落後?一是位於丘陵地區,自然條件較差;二是缺少好的“當家人”。

  2019年,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區委組織部與鄉黨委廣泛走訪黨員群眾,動員大學畢業後在外經商的賈帥回村。當年9月,26歲的賈帥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我們先從能做的事做起,一件件辦實事,一點點攏人心,爭取一年上一個&階。”賈帥回憶,當時先是跑區裏爭取到自來水改造項目,年底就讓全村409戶村民用上24小時自來水。建污水管網、修路、拆違建……新一屆村“兩委”有活力、幹勁足,村民們紛紛點讚。此後,村幹部帶領村民發展煙薯、核桃種植,拓寬增收渠道。富口袋還要富腦袋,村裏建起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多了,村民們心氣越來越足。

  賈溝村的變化,是復興區推動後進村轉化升級的縮影。

  “建設和美鄉村,不僅要讓好村變得更好,更要讓臟村亂村差村變成好村。”復興區委書記李少鋒説。根據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發展基礎,復興區將全區41個村分為三類,精準確定建設目標和方案。好村爭標杆,中村抓提升,差村趕先進,每個村都能“跳一跳、夠得着”,小步快跑,讓群眾得實惠、有盼頭、有勁頭。

  戶村鎮戶村早年利用臨近一些煤鋼企業的便利條件,發展起20多家小煉油、小煤場、小鑄造企業。2019年,復興區重拳治理“散亂污”企業,村子失去原有産業基礎,集體收入銳減,村民一時難找就業門路,各項事業陷入停滯。

  此類吃“資源飯”的村有十幾個,復興區通盤考慮,逐個把脈開方。針對戶村情況,區裏鼓勵其拓寬思路,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業態。

  “有不少市民專程開車來採摘,這草莓能賣到五六十塊一斤。”11月27日,戶村村南生態採摘園內,從小煤廠老闆轉型成為園主的李岩宏充滿信心,“現在有5座草莓大棚,明年打算再建兩座,這兩天正談流轉土地的事。”

  一村一策、一村一業、一村一品,連點成線、由線擴面……2018年以來,復興區逐村編制建設規劃,盤活農村各類資産資源,統籌推進鄉村生産生活生態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示範帶漸成規模。

 片區共建,後進村有了後勁

  剪裁、縫製、鎖邊……11月26日下午,康莊鄉東望莊村服裝微工廠內,2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廠子主要加工棉衣、工裝,常年訂單不斷,讓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微工廠負責人王濤介紹,工人主要來自東望莊村、西望莊村。

  東、西望莊歷史上同氣連枝,近年來境遇卻大有不同。2020年,東望莊村進入河北省美麗鄉村之列,而西望莊村仍然産業基礎薄弱,人居環境亟待提升。

  2021年以來,復興區堅持全域規劃、全域治理、全域突破、全域提升,突出成方連片,對所有村莊分類分片推進。通過建設沁河休閒康養示範片區、康湖—老狼溝農文體旅融合發展示範片區、東高河—觀嶺山生態文旅示範片區、渚河芳香産業示範片區,推動片區內村莊整體打造、一體發展。

  同屬渚河芳香産業示範片區的東、西望莊越走越近。東望莊村組織種植技術能手幫助西望莊村發展特色種植,兩村農機戶聯合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我們兩個村是手拉手、一起走。”東望莊村黨支部書記耿傑介紹,通過資源共享、産業協同,兩村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前不久,通過耿傑牽線搭橋,山東一家企業計劃在西望莊村種植近千畝朝天椒,今後村民在享受土地租金的同時,還能有務工收入。“有‘富親戚’幫襯,咱自個兒更得爭口氣。”西望莊村黨支部委員王志霞説,前一段他們到涉縣考察鄉村游。村裏有建於明朝的十字閣、無梁殿,還有樹齡六七百年的皂莢樹,這兩年村子環境越來越美,一定要利用上。

  單個村資源有限,多村“抱團”就顯出優勢。二六七二街道東高河村地處復興區最西部,由於位置較偏,缺乏産業支撐,多年難以發展。片區共建中,作為東高河—觀嶺山生態文旅示範片區的節點村,東高河村找到發展突破口。

  “投了150多萬,內部裝修就快完成了。”11月26日,東高河村一處正在施工的民宿小院內,村民王文清對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今年6月,原本在外做生意的他回村,拆掉自家舊房建精品民宿。

  同樣信心十足的還有來自外地的專業民宿運營者,其中一位計劃在東高河村投資四五百萬元建特色民宿、餐飲和娛樂項目。目前,民宿已開始打地基,娛樂項目已選好址。引進兒童樂園、保健食品加工項目,建設生態採摘園……這兩年,有大大小小9個項目落戶東高河村。

  “和美鄉村建設改善了環境,聚集了人氣。”東高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介紹,村裏打造了千畝花田、古街巷、鄉村美術館等景點,今年以來舉辦了油菜花節、油葵花節,活動期間日均游客超萬人次。今年村集體收入穩超百萬元,村裏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為村民辦實事的底氣更足了。

  來自復興區農業農村局的消息,預計今年全區所有村集體收入都將超20萬元,村級組織缺錢辦事的狀況得到極大緩解。

  不搞急就章,鞏固提高使長勁

  “旁邊隔20多米就是一條垃圾溝,各家的垃圾都堆過來,夏天連窗戶都不敢開。”11月27日,戶村鎮宿莊村村民李秀傑説起前些年的生活十分感慨。如今,村裏的垃圾每天都由保潔公司轉運至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垃圾溝原址經過改造,已變成一座小型健身游園。

  環境美了,村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去年,李秀傑多了兩個身份——美麗庭院女主人、村環境衞生志願者。不亂丟雜物,保持房前屋後、過道乾淨整潔……這些村規民約裏的條條從墻上走進心裏,漸漸成為村民習慣。

  2018年起,復興區全域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農村垃圾清掃、收集、轉運規範化運行,宿莊村就是受益村之一。

  復興區完善投入機制,整合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涉農資金,統籌安排用於農村環境整治,集中力量抓了幾項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近年來,累計建設“四好農村路”130公里,全部村莊實現街巷硬化、公交直通市區;全域推進美麗庭院示範創建和生活污水治理,建設美麗庭院9000余戶、農村污水管網288公里。

  “和美鄉村建設不是一時任務,不能搞急就章,所有工作都要立足管長遠、使長勁、見長效。”復興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裴佔平説,目前,全區上下積極參與,“一盤棋”建設和美鄉村的機制初步形成,廣大幹部群眾熱情高漲。今後,將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常態化,探索建立退出機制,激勵各村打基礎、謀長遠。

  “這個項目計劃投資30萬元,明年4月投用後,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十幾萬元,帶動更多村民就業。”11月27日,戶村鎮林村黨支部書記李穎等村幹部正在商量水上樂園項目提升的事。

  林村是復興區最後一批入列省級和美鄉村的村莊之一。“現在不掉隊,並不代表將來不掉隊。”李穎&&,要進一步夯實産業基礎,增強村莊可持續發展能力,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記者 劉劍英 曹麗娟)

[作者: 劉劍英 曹麗娟  責任編輯: 吳廣慶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