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創新,助磁州窯“年輕態”-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匠心+創新,助磁州窯“年輕態”

2023-12-07 09:15:48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11月2日,記者探訪邯鄲市峰峰礦區磁州窯鹽店遺址博物館。圖為博物館院中的古窯遺址。河北日報記者 曹 錚攝

  走進邯鄲市峰峰礦區磁州窯鹽店遺址博物館,國家級非遺項目磁州窯燒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立忠工作室裏,記者看到79歲的劉立忠正手執畫筆,專注地在陶土胎上勾畫着。不到兩分鐘,一條鯉魚“游動”起來,只待經過窯火燒制,變身精美的藝術品。

  如今,磁州窯窯火歷經千年依舊生生不息,並在一大批匠人的守護下呈現出“年輕態”。

  匠心延續千年磁州窯文脈

  成堆的陶土,繪製好圖案等待進窯爐的半成品,燒制好的精美熊貓瓶、魚紋瓶……11月2日,記者走進劉立忠的工作室,儼然置身於一個小型磁州窯展室。在這裡,可以看到一抔陶土如何變身成為一件精美的磁州窯藝術品。

  與官窯不同,歷史上對於磁州窯這種民間窯係的記載並不多。史料匱乏,加之從業人數不斷減少,多項磁州窯燒造技法失傳。“當時確實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我覺得應該為延續磁州窯文脈做點事。”出生於陶瓷世家的劉立忠,跟陶瓷打了50多年交道。如今,他不但熟練掌握磁州窯陶瓷製作的72道工序,還通過對古代磁州窯已經失傳的裝飾技法進行深入研究,恢復了紅綠彩繪裝飾工藝、黑色化粧土裝飾材料與使用技術、凸線紋裝飾等20多項技藝。此外,他還收集整理了上萬片磁州窯歷代瓷片,手繪編寫瓷片目錄2000余項。“我最大的希望是讓千年磁州窯活出‘年輕態’。”劉立忠説。

  為了更好地傳承磁州窯文化與技藝,劉立忠先後收徒百餘人,向年輕人傳授磁州窯燒制的傳統工藝流程。在劉立忠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先後投身於磁州窯文化傳承傳播中。

  歷史上曾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説。彭城即現在的邯鄲峰峰礦區彭城鎮一帶,這裡現存的多處遺址,向世人揭示着磁州窯聞名天下的密碼。

  走出劉立忠工作室,鹽店遺址博物館院中坐落着兩座饅頭狀的古窯,最早的一座為元代古窯遺址。距離鹽店遺址博物館不遠,還有一座中國磁州窯富田遺址博物館,館內保存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10座古窯址。作為磁州窯的故鄉,近年來峰峰礦區大力推進磁州窯文化的保護傳承,延續千年文脈。

  創新讓老手藝有了新氣象

  邯鄲市峰峰礦區彭新路20號熔強工業瓷廠裏,有一家名叫“磁典”的陶藝工作室,它的主人是毛遠暉。青年時期學習陶瓷手藝的毛遠暉,曾在陶瓷廠工作多年,對磁州窯的情感早已融進骨子裏。2016年,他在這個老廠區裏建起工作室,走上了磁州窯燒造創新探索的路。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跟着時代不斷發展的,磁州窯的發展也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對於守正與創新,毛遠暉有着自己的理解。多年來,他一門心思地走上磁州窯燒制技藝的創新路。歷時一年多,試燒百餘窯,2017年,毛遠暉成功燒制出化粧土陶瓷窯變“斑影”系列作品。“在磁州窯釉料不變的基礎上進行自然窯變,形成斑影效果,更能凸顯陶瓷‘不飾而飾’的自然之美。”毛遠暉説。

  經歷窯火燒制後展現窯變之美的茶盞、小樹根做把手的精美茶壺、以印文技藝裝飾“福”字的異形茶壺、創意磁州窯作品《邯鄲學步》……在磁典陶藝工作室裏,創意、創新隨處可見。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交融。

  一邊搞創新,一邊走市場,斑影系列作品被越來越多人喜愛。“這個系列已經開發出文房四寶、杯盤碗碟、梅瓶壁畫等作品,銷售情況不錯。”毛遠暉説,現在越來越多客戶上門定制斑影系列磁州窯作品。

  創新,不僅體現在製作工藝的提升上。在峰峰礦區,要想沉浸式體驗傳統陶瓷與現代文創的融合,磁州窯藝術街區是個不錯的選擇。該街區以原邯鄲陶瓷七廠為核心啟動區,在保護利用陶瓷工業遺産的基礎上打造的城市文創街區。曾經廢棄的老廠房車間變身陶瓷展廳、陶藝體驗館,廠區辦公樓成為陶瓷文化産業孵化基地。每到周末,不少游客來這裡拍照打卡,深入體驗工業遺産與現代藝術的碰撞融合,感受“北方瓷都”的魅力。

  千年陶瓷古村變了模樣

  邯鄲市峰峰礦區張家樓村,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陶瓷古村。當地百姓曾鑿井挖土,源源不斷供應給磁州窯燒造作坊。如今,取土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充滿濃郁藝術氣息的特色古村落。

  村中沿河而建的老宅院參差錯落,街巷兩側,籠盔墻隨處可見。籠盔,是一種燒造瓷器素坯時使用的圓柱形匣缽,瓷質、中空、古銅色,當地村民就地取材,建成獨具特色的籠盔墻。漫步街頭,透着古樸滄桑。

  “張家樓村是峰峰礦區保存較為完好頗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村裏的院墻多以籠盔、灰磚砌成,形成了北方瓷都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風貌。”11月3日,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立春介紹。

  前些年,隨着村民大量外遷,張家樓村漸漸成為“空心村”。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徵的古村落被遺棄,趙立春有些着急。2015年,他找到彭城鎮政府和張家樓村村委會,提出了保護老村的方案:保護老建築,更要守住文化根脈,以文化推動鄉村振興,讓村民們受益。後來,不少藝術家陸續“落戶”古村,成立了張家樓藝術公社,在老宅院中設立工作室、創作室、展覽室,進行書畫、陶瓷等藝術創作。

  “快過來,咱們就在籠盔墻前面開始直播。”在村內的景雅瓷坊小院前,來自邢&的三位游客選定位置,擺好直播設備後,“組隊”跳起歡快的舞蹈。“這裡的陶瓷文化和古村的原生態特別迷人。”直播結束,邢&市民張麗興對張家樓古村落讚不絕口。

  現代藝術氣息與古老的磁州窯文脈相融合,為小小的山村帶來了人氣。如今,每逢周末、節假日,前往張家樓村的游客絡繹不絕。今年以來,峰峰礦區持續推進張家樓文化旅游提升項目建設。以傳承磁州窯文化為載體,保持原有窯居、籠盔墻、青磚、石板路等特色風貌,在院落之間配以露&、涼亭等,傳遞出張家樓村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記者 曹 錚)

[作者: 曹 錚  責任編輯: 吳廣慶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