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姥爺,你看我採的這倆蘑菇大不大?”“嚯,個兒真大,咱倆比比,看誰採的蘑菇更大。”初冬時節,在保定涿州市松林店鎮楊康村,70畝赤松茸迎來采收期,種植戶趙文龍帶着外甥女一起采收赤松茸。
村民正在采收赤松茸。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王日成 攝
有別於傳統種植方式,趙文龍種的赤松茸長在樹林裏。樹木間落葉覆蓋的小土包裏,一叢叢赤松茸三兩成群,露出胖嘟嘟的“圓腦袋”,白色菌桿頂起圓潤飽滿的酒紅色菌蓋,活脫脫一群“小胖墩”。
趙文龍小心翼翼地扒開泥土,輕輕一扭,將一個個成熟的菌菇摘下來,迅速分揀、打包,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們送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各大生鮮超市。
“種植赤松茸不用施肥打藥,節約人工成本,管理簡單。到了采收期,只要一個電話,秋實公司的人就過來收購,一畝地凈賺1萬多塊錢。”趙文龍介紹,2019年起,在涿州市秋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秋實公司)的帶動下,他承包了村民的幾十畝林地,開始學種赤松茸。
趙文龍正在整理采收後的赤松茸。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王日成 攝
起初,趙文龍心裏沒底,“別説沒種過,見都沒見過,怕賠錢。”為了打消趙文龍的顧慮,秋實公司董事長王奎星打包票,“公司提供菌種、技術服務、信息諮詢、鮮菇回收等一條龍服務,將來鮮菇采收了,自己能賣多少賣多少,賣不掉的公司照單全收。”
有了這顆定心丸,趙文龍説幹就幹,每天泡在林子裏,琢磨怎麼能養好這些“小胖墩”。秋實公司定期派技術人員過來指導,有時候還會邀請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幫忙解決種植中遇到的難題。幾年下來,趙文龍已然成為行家,如今他種的赤松茸畝産已達6000斤,采收期每天要雇20多名村民進行采收。
“赤松茸在8月份開始種植,10月份陸續采收,采收期約2個月,産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林下種植赤松茸不僅投入成本低,還能使赤松茸與樹林之間形成‘生長互補’。赤松茸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生長基料,經自然發酵獲得營養從而生長出菇,1畝赤松茸消耗15畝到20畝秸稈,小麥稈、水稻稈、玉米稈、玉米芯、花生稈、花生殼等都可以利用,從而變廢為寶,保護環境。”王奎星介紹,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種植戶提供一條龍服務,輻射種植面積3萬多畝,吸引了2000多家農戶跟着他們種菇致富,種植戶遍佈競秀區、易縣、定興縣、阜平縣等縣(市、區)。
秋實公司的赤松茸深加工車間。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王日成 攝
為了保障銷路,秋實公司還與北京新發地農産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銷售鮮菇600噸,速凍品、凍幹品500多噸。
一家龍頭農業企業不僅要架起農民和市場的橋梁,更應該成為提升農戶農産品質量的助推器和産品檢測的檢測儀。為此,秋實公司專門成立了秋實食用菌研究所,引進國家級食用菌技術專家團隊,定期開展培訓,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保障食用菌的産量和質量。2021年,與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四所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申報創建了河北省赤松茸産業技術研究院和河北省創新驛站。目前,他們培養的赤松茸菌種銷往河北、山東、內蒙古、江西等十多個省市和地區。
王奎星展示赤松茸加工産品。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王日成 攝
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購銷合同越來越多,王奎星又開始琢磨赤松茸深加工,解決鮮菇上市集中和保鮮時間短的問題,延長産業發展鏈條,增加産品附加值。目前,他們已經建立了兩個深加工生産基地,可以實現對赤松茸清洗、切片、速凍或幹制加工,推出了包括即食和凍乾等4個品種11個系列的赤松茸食品,拿了十幾項專利,還註冊了商標。
對於未來的規劃,王奎星目標很明確,“不斷延伸産業鏈條,把赤松茸産業做大做強,給種植戶提供更堅強的後盾,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記者 王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