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市武強縣周窩村
音樂小鎮點亮村莊夢想
清晨或傍晚,村民們喜歡三五成群,聚在村裏的文化廣場吹奏薩克斯,品味音樂的美好和自由。動人的旋律在村莊流淌。
這是地處華北平原、滹沱河畔的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的一個村莊,它有一個土得掉渣的名字——周窩村,但卻是一個被音樂喚醒、被文化點亮的村莊,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音樂小鎮。
時尚的西洋音樂元素與厚重的華北鄉土氣息,塑造出周窩音樂小鎮獨特的氣質。墻上“因為音樂,任何冷僻之地都繁花似錦”的標語似乎在講述着音樂改變生活的故事。
小村莊變身音樂小鎮
走進武強縣周窩鎮周窩村,漫步在乾淨的巷陌,色彩鮮明的音樂元素、富有創意的藝術塗鴉,令人耳目一新,繼而會心一笑。
“周窩村不大,人口不到一千人,藝術氣息濃厚,不少村民都在樂器廠上班。”周窩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郭莉君説。
小村莊何以搖身一變成為音樂小鎮?
20世紀80年代末,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村民陳學孔看到了商機,從天津一家國營樂器廠辭職,帶着學到的樂器製造技術回鄉創業,與村民周國芳合作,成立了縣裏第一家樂器廠。
薩克斯、單簧管、吉他等樂器每件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配件,製作如此精密的樂器,對於當時的村民而言,最初的困難可想而知。
以求新求變為精神底色的周窩人不畏懼困難,他們跟着大城市樂器廠來的技術員練習、練習、再練習,幾個月下來,勤勉的莊稼人成了專業工,做出的産品銷售到大城市,獲得了認可。後來,隨着不斷引入先進技術,提升産品質量,樂器廠發展為金音樂器集團,探索打造中高端産品,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如今,集團的産品已囊括木管、銅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100多種,西洋管樂器年産量100萬件,産值4.26億元。
然而,“那時候周窩村硬體條件差,很多外地客戶不願來,企業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也留不住。樂器産業雖然給百姓帶來了就業機會、提高了收入,但村裏的舊貌仍未改變,村民的精神生活依然匱乏。”郭莉君坦言。
為此,衡水市和武強縣決心拉長樂器産業鏈,讓音樂真正融入村民生活,打造融樂器生産、音樂研學、觀光旅游於一體的音樂小鎮。
2012年,武強縣對周窩村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並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引進專業的文旅公司整體規劃設計,在保留北方民居風貌的基礎上,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原則,對民居院落進行單體規劃設計、藝術包裝。
小鎮精心打造了特色民宿、咖啡屋、樂器體驗館等80多套院落,建成音樂水世界·水樂方、周窩音樂體驗中心、世界樂器博物館等場館,引入民樂體驗館、小提琴體驗館、幸福鄉村藝術家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項目。濃郁的音樂氛圍讓這個村莊充滿活力。周窩村先後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文明村等。2022年,周窩音樂小鎮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23年,河北武強縣入選首批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周窩已成為集樂器生産、觀光旅游、體驗教學、文藝演出、餐飲住宿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音樂小鎮,帶動樂器生産及加工配套企業近百家,文化創意小微企業百餘家,從業人員達3000多人。
音樂讓鄉親們更自信更快樂
周窩村大部分村民的工作生活都與音樂息息相關,並借此走上了小康之路。有的在樂器廠上班,有的在家門口創業,有的在家鄉搞旅游,有的村民將閒置民房出租給入駐商戶,商戶創意包裝後返聘村民負責管理,村民可以收房租,還能在家門口就業……音樂産業使村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裕,音樂小鎮的建設也讓村莊更生態宜居。據了解,周窩村年人均收入由建音樂小鎮前的3000多元增至如今的2.5萬元,還帶動了周邊西辛莊、李封莊等6個村發展。
在這裡,音樂改變的不僅是村莊外在的容貌,還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深深影響了這裡的人們,改變了大家的精神氣質。
近年來,音樂小鎮加強線上線下策劃推廣,中國吉他文化節、麥田音樂節、露天廣場音樂會、藝術家采風……一場場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演奏家、歌手、樂隊等前來演出。游客既可以觀看表演,又能欣賞小鎮特色風貌,體驗樂器的製作過程,還能購買原廠直銷的樂器;周窩人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音樂會,吃上“音樂飯”。在各種音樂交流活動中,鄉親們結識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從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説起玩樂器,都會來一手。”周窩村民天天都跟樂器打交道,工作中製作調試着樂器,生活中經常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小鎮也多次舉辦公益音樂課,邀請專業音樂老師定期教村民們演奏樂器,&&企業贊助樂器,漸漸地村民基本都成了音樂愛好者,幾乎人人都會演奏一兩種西洋樂器。茶余飯後、農閒之時,村民們不再喝酒划拳、搓麻打牌,而是三五成群地練習演奏樂器,自發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有什麼煩心事,吹一吹薩克斯心情就好了。”年過六旬的村婦郭玉管,過去在金音樂器集團做了20年的樂器拋光,退休後加入周窩農民樂隊,薩克斯吹奏水平較高,人稱“郭大管”。她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給游客演奏剛學會的曲子。只要音樂一響起,她的身體便隨着節奏自在搖擺。“吹薩克斯很高興,不僅增強心肺功能,還能鍛煉手指靈活性。”郭玉管笑着説,如今,她在小鎮樂器店裏做銷售兼樂手。
“村裏的老人大都會點西洋樂器,農閒時大家喜歡聚在一起排練。”周窩村74歲的小軍鼓鼓手郭貴尚説,誰家有需要,樂隊都會主動去免費演奏,隊友會將表演視頻上傳到網絡,網友都誇讚他們演奏得好。
除了農民西洋樂隊,周窩還有秧歌隊、鑼鼓隊等農民演藝團體。周窩的農民西洋樂隊和“大男孩”組合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多次受邀參加大型演出活動,帶動了本土農民演藝事業的發展。
如今,村裏也有了音樂學校,孩子們從小就能接受正規音樂教育了。
青年人才攜夢而來
音樂小鎮留住了人才,當然離不開當地想方設法引才、育才、留才的努力。
目前,周窩村近80%的勞動力都在家門口從事音樂相關工作,還有許多懷抱音樂夢想的外地人來此創業。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撐,吸引着有知識有情懷的青年人才攜夢而來,返鄉青年、外來大學生、樂器手工匠人、外籍音樂人等日漸增多。
“我做手工樂器定制,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讓他使用起來更舒適,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東西。”返鄉創業、擅長維修和定做薩克斯的周衛倉説,“我希望未來在世界各大舞&上,都能出現咱們武強周窩做的樂器。”
43歲的周衛倉是周窩村村民,原本在村中的金音樂器廠上班,他第一次接觸薩克斯就着了迷,於是一邊製作一邊自學。隨着學習的深入,周衛倉發現依靠生産線上學到的東西,做不出真正獨特的薩克斯。他先後在國內和日本學習薩克斯製作,經過十多年歷練,已成為小有名氣的薩克斯專家。
2012年,回家探親的周衛倉,發現村里正在建音樂小鎮,並且針對返鄉青年創業有很多優惠和激勵政策,於是他選擇回到周窩,辦起自己的手工薩克斯工作室。
周衛倉喜歡吹薩克斯,自己吹奏的樂器總會精心調試一番。令他沒想到的是,經自己調試過的薩克斯成為最搶手的産品。每次有樂手來到他的工作室,聽到薩克斯獨特的音色,都會軟磨硬泡從他手中買走。他由此意識到,開發出獨特的産品才是手工製作薩克斯的成功之道。要想把獨特的音色固定下來,就不能靠調整幾個按鍵,而是要在薩克斯管體上做文章,必須改造模具。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周衛倉的薩克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像周衛倉一樣,手工製作吉他、手工製作長笛等各類管弦樂器的工坊遍佈周窩村。他們在嘗試着做出最有特色、最適合個性化需求的樂器。(記者 崔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