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匯聚科研力量推進旱鹼麥精深加工
深研旱鹼麥 創制新美食
近日,河北銀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食品加工車間用旱鹼麥麵粉為原料製作面花。(本報資料片)記者 張昊攝
10月19日下午,滄州市北航科技園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位於二樓的實驗室內,飄散着縷縷麥香,幾個用滄麥6005、捷麥19、捷麥20等不同品種旱鹼麥麵粉以及搭配旱鹼麥麥麩與高筋麵粉烤制的麵包新鮮出爐。“做麵包一般用高筋麵粉。我們通過對不同旱鹼麥麵粉做成的食品進行對比分析,從理化指標到口感,篩選出最佳的原料與成品匹配方案。”旱鹼麥加工與製品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究員李明説,研究院正全力推進多元化旱鹼麥麵製品的研發。
今年7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正式掛牌運行,成為河北省首家中央直屬科研單位三級機構。研究院由滄州市政府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和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承建,開展農産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研究,助力滄州市乃至河北省農産品加工産業提檔升級。
研究院下設6個研發中心,其中就包括旱鹼麥加工與製品創新研發中心。該中心圍繞旱鹼麥全産業鏈布局創新鏈,聚焦旱鹼麥加工全過程,構建旱鹼麥加工標準化體系。同時,進行融合技術應用和示範,推廣方便、即食、營養預製主食産品創制及智能化生産線集成應用,推動旱鹼麥加工製品産品特徵化、品質數字化、商品品牌化,促進旱鹼麥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研究院成立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旱鹼麥獨特品質挖掘、地方特色面製品品質提升以及營養健康面製品開發等工作。”研究院副院長郭波莉是旱鹼麥加工與製品創新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她告訴記者,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旱鹼麥加工團隊發布了研究成果。經過對滄州市2021年度和2022年度種植的不同地域的7個旱鹼麥品種進行品質分析,該團隊初步得出滄州旱鹼麥籽粒平均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分別比普通地小麥高2.66%、8.67%的結論,其粉質特性的穩定時間也顯著高於普通地小麥,在精深加工領域擁有獨特優勢。團隊今年又採集了10余個旱鹼麥品種,繼續分析挖掘其品質特性。
“在旱鹼麥的加工增值方面,我們主要圍繞地方特色面製品品質提升與生産線的提檔升級,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攻關。”郭波莉介紹,針對目前旱鹼麥産品單一、加工技術落後、産業鏈條短、産品檔次低等問題,研究院開展了旱鹼麥産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發。他們深入企業調研發現,一些旱鹼麥食品生産企業受到不少問題的困擾,比如,當地的面花生産企業主要存在原料質量不穩定、貨架期短等問題;旱鹼麥掛麵生産企業主要存在斷條率高、烘乾能耗高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科技的力量去解決。
下一步,研究院將安排科研人員到加工企業蹲點,實打實地幫助企業解決生産中存在的問題。
“解決不了貨架期短的問題,再好的旱鹼麥美食也走不遠。”郭波莉認為,成熟的技術方案也要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産情況,不斷地試驗,才能取得顯著成效。
在成果展廳,有一片專門展示功能食品的區域。
“我們還在研究如何讓高膳食纖維食品更可口。”郭波莉告訴記者,旱鹼麥精深加工的另一個方向,是讓旱鹼麥麵製品更加營養健康,這也是研究院重點開展的工作之一。把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加進去,打造旱鹼麥麵製品新美食,也有利於提高旱鹼麥的附加值。創新中心正對旱鹼麥副産物如麩皮、麥胚等進行酶法改性、穩態化等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旱鹼麥系列營養健康産品。
記者從滄州市有關部門獲悉,今年滄州市在鹽鹼地推廣種植旱鹼麥超過100萬畝,並選育出一批耐鹽鹼、高産量的旱鹼麥品種。
“農産品加工作為一個中間環節,一頭連着一産,一頭連着三産。我們將通過提升農産品加工水平,延伸産業鏈條,促進旱鹼麥高值化利用,助力實現‘一粒麥振興一個産業’的目標。”郭波莉説。(記者 張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