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家門口樂享“詩與遠方”
9月28日至10月9日,“詩與遠方——旭宇先生文人山水畫展”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宮舉辦。
“旭宇先生是書畫大家,這次展出的畫作具象與意向輝映,含蓄中孕育醇厚,撫慰心靈、振奮精神!”畫展期間,退休教師張憲軍先後到展廳參觀了3次。“離得近,從家裏走過來也就十幾分鐘。”家住路北區山西北裏社區的張憲軍説,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平的畫展,令人欣喜。
用文藝溫暖城市,讓文化普惠群眾。今年以來,唐山市以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為目標,着力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使群眾近距離品鑒藝術、接受熏陶,享受更為豐富、更有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城區到鎮村、從山鄉到漁港……市民生活在哪,公共文化空間就建設在哪;群眾匯聚在哪,文化活動就延伸到哪。
“強筋健骨”,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只增不減
社區文化如何破圈出彩?如何一站式滿足“一老一小”的文化需求?怎樣騰出社區公共文化生活場地空間,通過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來吸引居民?今年以來,唐山市委宣傳部關於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調查研究步步深入。
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唐山市不斷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近兩年來,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只增不減,2021年、2022年投入資金15.46億元。“培仁歷史文化街區”“貓的天空之城”“唐山宴”等網紅化、標識性公共文化設施遍及城鄉,服務理念、手段和效能不斷進化升級,一個高水平的市民文化服務共享之城雛形已現。
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公共文化設施好比是“骨”。骨骼強健,身體才有牢固的支撐。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為抓手,唐山開啟“強筋健骨工程”——
實施四級公共文化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持續優化文化陣地品質,全市15個文化館、15個公共圖書館全部達到部頒二級及以上標準。市級層面,四館一劇院實現規模品質雙優。縣級層面,投入近18億元,新建、改擴建12個圖書館和8個文化館,一批高品質場館成為“網紅打卡地”。鎮村層面,23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全部達到300平方米以上,6065個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骨骼”強健,“脈絡”清晰。如何讓文化共享更便捷?唐山市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建成高品質城市書房44座,圖書館、文化館分館、服務點達到215家。全市註冊文化志願者10萬餘人,連續11年開展“文化志願者基層巡演”活動,志願服務、文化惠民蔚然成風。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空間拓展到“家門口”
“滿園春色艷陽天,梳粧打扮到廳前,頭上的翠冠鳳翅展,羅裙擺動響排環”,10月13日下午,在位於唐山市路北區培仁裏社區的羅慧琴評劇藝術工作室門前,一群“評劇娃娃”在評劇名家羅慧琴指導下,唱腔純正、嗓音優美地將一曲《乾坤帶》選段演繹得惟妙惟肖,吸引不少社區群眾前來觀看。
這是唐山市“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公共文化空間”工作開展以來,眾多名家工作室積極開展文化浸潤活動的剪影之一。
今年以來,唐山市以打造市、縣兩級文化名家工作室為載體,突出冀東優勢、彰顯地域特色,將名家工作室延伸到街道鄉村,建設在群眾家門口,紮實組織開展文化展示、手工體驗、駐場演藝等多類文化浸潤活動,取得顯著社會效益。
路南區王洪誼曲藝藝術工作室坐落於一個特殊地段,這裡緊臨燕京小學、正泰樓社區和享愛養老院。一站式服務“一老一小”,工作室有針對性地創作了《讚唐山》《學法典》等23個原創曲藝作品,今年已組織快板、相聲、評書表演進校園、進社區活動50余場,到敬老院演出12場次。
為群眾送上高品質“文化大餐”,藝術名家、名人先行。去年9月,唐山市啟動“藝術之約 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從全市文藝工作者信息儲備庫中遴選出有專業認證、有活動場地、有日常活動的國家級陶瓷工藝大師和在國內有影響力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等文藝名家,優先掛牌建立工作室,按照嵌入式空間布局,迅速在臨街、社區、鎮村組織創建起覆蓋全市的文化展示類、手工體驗類、演藝空間類共80個名家工作室,涵蓋剪紙、蠟染、織繡、攝影等15個藝術門類。
創新演藝空間,名家駐場常態化。今年春節期間,路南區居民曹桂秋約上幾位老年大學的同學,一連在“南湖劇院演藝新空間”“追劇”了15場“藝術之約 文化惠民”演出,欣賞到國家一級作曲、指揮潘鐵柱等70多位文藝工作者獻上的交響樂、皮影、京劇、評劇、歌舞等藝術展演。“如今老姐妹們聚在一起回憶起當時看演出的情景,還直呼過癮。”曹桂秋説。
在愛琴海商圈“笑園劇場演藝新空間”,常安等十多名省、市級曲藝演員長期組織駐場或客串演出,以評書、相聲等表演形式,用一個個精彩的“包袱”,將歡聲笑語帶給觀眾。
以文促産,培育文創富民新業態
“老鐵們瞅瞅,這都是純手工雕刻,好看哦!”10月11日,在網絡某&&直播間,一位女主播呔腔呔韻的口音吸引了數千粉絲。這是樂亭縣姜各莊鎮前鄭莊村皮影雕刻工作室“老呔網紅”在介紹本村文化土特産——村民手工雕刻的皮影作品。
深入挖掘當地皮影文化,前鄭莊村將村裏有創業意向的村民組織起來,邀請皮影雕刻傳承人開設皮影雕刻培訓班,採取“基地+皮影傳承人+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探索推行訂單銷售模式,盡量做到效益最大化,吸引更多富餘勞力加入創業就業隊伍中來,真正實現群眾增收和文化傳承雙贏。”前鄭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永東介紹,為了將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賣出去、提高收入,村黨支部通過多方努力,先後與旅行社、皮影表演團接洽,一點點打開銷路;隨後又瞄準新媒體&&,讓皮影走進直播間,挂到“小黃車”。
以文促産,以文興業,唐山市積極探索以文化賦能文創産業發展,在激活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同時,也讓文化創造出更豐富的價值與經濟效益。
在遷安市楊店子街道高引鋪村,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小小繡娘”手工體驗坊內,傳統織布區、操作區、成品展廳、研學體驗區等十幾個生産場區,重復着從棉線到土布製作的全部工藝流程。
據介紹,早在清朝時期,高引鋪村的傳統手工粗布紡織手藝就已十分繁盛。繡娘生産的土布經過軋花、彈花、紡線、漿染、織布等大小72道工序,以20多種基本色,經過精心設計,可變幻出2000余種絢麗多彩的圖案。
如今的“新繡娘”們,在市級非遺傳承人張志飛等專家指導下,一雙雙巧手可生産出家織布、旅游工藝包、床單、床罩等百餘款土布産品。這些“煥發青春”的老土布不僅暢銷京津冀地區,還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有了這門子手藝,在家門口就能賺錢,不誤農活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忒好!”村民宋小青説。
據了解,依託“小小繡娘”手工體驗坊,該村以集體控股、全民參股模式的紡織民俗體驗園正在加緊謀劃中。(記者 湯潤清 通訊員 孫國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