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秦皇島: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

2023-10-10 08:35:43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秦皇島結合實際統籌資源創新開發非遺項目——

  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

  “我小時候就聽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沒想到這個故事還是非遺項目。”9月30日,來自石家莊的大學生田甜到秦皇島旅游,第一個景點就選擇了孟姜女廟。在參觀中,田甜得知孟姜女傳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還特地打聽了很多當地其他非遺項目。

  “他們告訴我,秦皇島有很多非遺項目,不僅有故事,還有音樂、舞蹈和美食。”田甜説,她以後一定還要再來秦皇島,把更多當地的非遺項目安排進自己的旅行計劃中。

  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歷史沉澱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目前,秦皇島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5項、省級40項、市級145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52人、市級153人。秦皇島市始終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宗旨,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統籌資源創新開發,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

  “非遺+旅游”,讓非遺活起來

  9月28日,北戴河漁歌號子《鼓浪搖·向海而行》在北戴河區文化館報告廳參加文化惠民演出。“在村裏住民宿,看本地特有的表演,這正是我想要的北戴河之旅。”來自瀋陽的游客李建國説,這種非遺展演是最有“味道”的,也是人們旅游時最難忘的體驗。

  “北戴河漁歌號子不僅是在漁業勞作中産生的民歌,更是勞動智慧的結晶,我們傳承的不僅是旋律,更是這種樸實、開拓、樂觀的中華精神。”北戴河漁歌號子省級傳承人王俊峰説,要傳承這一藝術形式,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讓非遺與旅游、研學相結合。為此,他歷時14年創作出北戴河鼓浪搖這一具有地域性、時代性的新漁歌號子音樂形式。在此基礎上,發起北戴河鼓浪搖音樂舫音創療愈體驗活動,通過帶領大家體驗北戴河漁歌號子,放鬆身心。

  今年,秦皇島市繼續推動“非遺+旅游”模式,將非遺引入旅游景區和游客聚集地,增加景區的文化內涵,不斷滿足游客的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體驗要求。

  非遺與旅游的“完美結合”在山海關區得到了充分展現。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孟姜女傳説為主線,推出大型室內史詩演出《長城》。將吳橋雜技與闖關東文化相結合,融入15項非遺絕活,演繹獨具關城特色的《關城往事》演出。糖畫城樓、長城小衛士面人、皮影相框、剪紙折扇等一批原創非遺手工商品落戶景區,特別是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牽引,研發過關餅、長城酒、長城如意陶瓷杯等系列長城非遺文創。同時在美食、住宿、研學、品牌打造等方面全方位融入非遺。

  “在旅游産業的帶動下,我市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找到了生存下去的路徑。”秦皇島市旅游和文化廣電局非遺科科長王玉説。海港區以秦始皇東渡求仙傳説為主線,在秦皇求仙入海處景區開展“望海祈福大典”展演。盧龍縣民俗博物館專門設計出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廳。北戴河區推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惠民文化節系列活動,將非遺與旅游進行全方位融合。

  秦皇島市利用成熟的旅游産業,成功讓非遺活了起來。

  形成産業化,把非遺用起來

  在青龍滿族自治縣,説起粘餑餑,無人不知。這是一種源於滿族的傳統美食,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軟糯香甜的粘餑餑滋養了無數青龍人,滿族粘餑餑製作技藝也是當地有名的非遺項目。

  2013年,青龍農民企業家張勝利、張全利兩兄弟成立了青龍滿族自治縣雙合盛生態農産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合盛),註冊“在旗”商標,立志把當地非遺産業化,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企業想要做大,就要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非遺就是我們闖市場最得力的‘武器’。”張勝利説,雙合盛通過非遺站穩腳跟後,投資1.05億元實施産業幫扶項目,幫扶貧困村143個,幫扶貧困人口3.4萬餘人,直接帶動就業500餘人。

  “我們還通過成立種植合作社,幫更多村民拓寬糧食銷售渠道,服務鄉村振興。”張勝利説,經過多年努力,雙合盛的産品已打入加拿大、韓國、美國等國際市場,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日趨明顯。

  “利用好非遺,使之形成産業化,是保護非遺最好的方法之一。”王玉説。在青龍,除粘餑餑外,青龍白酒製作技藝、青龍水豆腐製作技藝、安梨酒製作技藝、傳統山楂汁製作技藝等幾個非遺項目也實現了産業化發展。

  在盧龍縣,河北中薯農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農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盧龍紅薯粉條加工技藝,將粉條加工規模化生産,並被盧龍縣評為非遺工坊。在海港區,葛氏臨榆炸八塊製作技藝、華昆醬肉製作技藝、木蘭桲欏葉餅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成功“抓住”了市民的味蕾,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北戴河區的丁記藤藝、北戴河楊腸子等非遺項目,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生産,逐步形成了産業化。撫寧區的好祥白腐乳非遺工坊、撫寧剪紙非遺工坊、潘氏風乾腸非遺工坊已運營多年。

  搭建活動&&,使非遺傳下去

  保護的目的是傳承,利用的同時也要重視傳承。秦皇島市堅持政府搭&,推進非遺上舞&、進景區、進社區、進學校。

  “桃子、牡丹、雲朵……在剪紙中,每一個圖案都具有它的含義。”每一次,秦皇島市級非遺“齊兵剪紙”的傳承人齊兵都會詳細向孩子們介紹這些吉祥圖案所蘊含的祝福。

  十多年來,齊兵一直在做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自2017年“齊兵剪紙”申遺成功,她積極參與海港區教育局組織的非遺進校園活動。目前,已經在新一路小學、交建裏小學、鐵新里小學、迎秋裏小學、文化裏小學、迎賓路小學等10所學校,開展活動百餘次。“非遺進校園不僅是教孩子們手工技藝,更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齊兵説。

  此外,秦皇島市還積極為當地非遺項目搭建展示&&,讓外地非遺走進來,幫本地非遺走出去,增強交流,共同進步。

  今年旅游旺季,山海關古城舉辦非遺文化街活動,將非遺與文創相結合,提升古城的文化氛圍。山海關區連續兩年組織“傳承非遺 從我做起”小記者研學系列親子活動,近期還將召開孟姜女傳説學術研討會。

  9月21日至23日,第三屆“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在山海關古城舉行。該活動的開展,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美,還促進了非遺項目之間的交流和提升。

  此次,秦皇島市的丁記藤藝、滿族粘餑餑製作技藝、潘氏風乾腸製作技藝、&營燒鍋酒釀造技藝、嬌染坊扎染技藝等5項非遺項目參加展示展演展銷。此外,昌黎地秧歌、撫寧吹歌極具秦皇島地方特色的非遺演出,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一場藝術盛宴。

  “我們昌黎縣共有79項非遺項目。其中,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皮影戲3項為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昌黎縣文化館副館長、非遺中心主任趙亮説,自今年初開始,昌黎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演出邀約不斷,特別是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頻頻受邀參加省內外重大活動,也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邀請參加節目錄製。

  “現在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提升很快,每當有演出,大家都愛看,所以,我們也在不斷加大傳承創新力度。以昌黎地秧歌為例,今年我們創編了新的舞蹈,還拍了5部經典劇目,組織了多場專場演出。”趙亮説。(記者 張輝 孫也達)

[作者: 張輝 孫也達  責任編輯: 王立鵬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