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方戲窩子” 深入人的“心窩子”
“中國戲曲與河北梆子”專題講座舉辦
“中國戲曲體現了最為廣泛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戲曲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日,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河北梆子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彭蕙蘅應邀到河北省圖書館“冀圖講壇”,以“中國戲曲與河北梆子”為題作講座,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看到這麼多人來聽講座,這麼多人喜歡戲曲,熱愛戲曲,我特別高興。”講座現場,彭蕙蘅從中國戲曲起源之一的儺戲開始,講解中國戲曲種類,並通過聲情並茂的親身示範,為大家講解了戲曲藝術特色和河北梆子的起源、演變與創新發展。同時,她還介紹了中國戲曲的“四功五法”以及“生、旦、凈、醜”等戲曲知識。雖然沒有樂器伴奏,但彭蕙蘅高亢、激越的唱腔,感情飽滿的講解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讓大家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博大精深。
彭蕙蘅&&,中國戲曲善惡分明、懲惡揚善、褒忠貶姦,傳達了民眾的理想和願望,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達鄉音、鄉情的戲曲也成為國人重要的精神家園。她説:“我願意把我們的戲曲傳承給我的徒弟、學生和戲迷票友們,真正讓戲曲‘還戲於民’,為我省戲曲文脈的傳承作出自己的努力。河北梆子要繁榮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我們大家要共同努力,心懷敬畏,用心傳承,真正讓‘北方戲窩子’深入人的‘心窩子’。”(記者 劉迪 見習記者 楊陽)
[作者: 劉迪 責任編輯:
高麗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