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框架 補齊短板 提升品質
——辛集加快推進城市建設一線見聞
橫跨東西的石衡高速年底主線通車,將形成北有黃石、南有石衡的對外快速交通通道;改造提升37公里供水管網、30公里排水管網,補齊城市功能短板;挖掘城市“金邊銀角”建設口袋公園,73座小型綠色公共空間成為市民休閒鍛煉的好去處……
近兩年來,辛集市立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民生改善訴求,完善交通路網,實施城市更新,推進綠地建設,強力推動城市承載能力和品質功能躍升,使城市“面子”越來越美、民生“裏子”越來越實,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中等城市的步伐越來越堅定。
完善交通路網,拉開城市框架
8月25日,石衡高速辛集段孟觀互通施工現場,兩台攤鋪機和5&壓路機正在進行路面基礎施工作業。
全長21.43公里的石衡高速辛集段,自西向東途經3個鄉鎮17個村,設有孟觀、馬莊兩處服務型互通。“這條高速公路年底將實現主線通車,辛集境內有4個高速公路&&口,市民出行會更加快捷通暢。”石衡高速辛集段地方事務負責人李志超説。
道路是一座城市的血脈。辛集市堅持以交通發展推動城市能級提升,高標準啟動了黃石高速辛集東互通、教育路辛中橋建設等一系列重點工程,加快構建外聯內暢、互聯互通的現代交通路網體系,全面拉開城市空間框架,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中等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黃石高速辛集東互通建成通車,實現東部307國道、天王公路與黃石高速公路的互聯互通,有效帶動辛集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直接惠及5個鄉鎮16萬人口及80余家企業。
完成教育路辛中橋建設,使教育路主動脈橫跨石德鐵路,貫通市區南北,方便了辛集南部20萬群眾出行。
打通宴城路等一批城市斷頭路,構建城市主幹路網體系,實現了東西走向的興業街、澳森大街等10條街道和縱穿南北的朝陽路、興華路、文昌路、教育路、宴城路的互聯互通,改善了城區交通運行狀況。
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77公里,提升農村公路通車里程、技術等級、覆蓋廣度,進一步暢通城鄉融合公路網。
“城市要發展,交通路網是先導工程。”辛集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東良介紹,在加快跑辦雄鄭高速項目的同時,該市還將謀劃打造繞城通道,把230國道通武線北延至黃石高速、南延至石衡高速,並將城區段實施東移改建,加快構建新的城市外環,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實施城市更新,補齊城市短板
城市更新,從外表看是對城市面貌的改善,其內在則是對城市資源的優化和功能的完善。
看到維修員王少晨上門檢查燃氣管道,家住安定小區的劉敬允説:“燃氣管道用了20多年,大夥兒都擔心出危險,今年7月市燃氣公司給居民換管道、裝新表,這個活兒幹到了咱老百姓心坎上。”
實施城市更新,補齊功能短板,究竟由誰説了算?去年以來,辛集堅持無“體檢”不更新,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等8個方面建立了城市“體檢”指標體系,面向居民、社區廣泛徵求意見建議,並結合遙感影像採集的市政設施等矢量化數據,得出城市“體檢”結果,據此編制了城市更新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
“老舊燃氣管網存在安全隱患,就是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之一。”辛集市住建局公共事業科科長呂化説,今年對亨盛小區、安定小區等51個老舊小區實施了燃氣管網改造,將運行20年以上且材質為鋁塑管的燃氣管道,全部換成鋼管並更換了物聯網燃氣表。
除了實施老舊燃氣管網改造,辛集市還立足民生改善訴求,按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用心、用情、用力啟動了一批城市更新項目,加快補齊城市功能短板。
聚焦老舊小區配套設施年久失修和日常管理難題,在去年改造25個老舊小區的基礎上,今年又對37個片區128棟住宅樓實施改造提升,惠及3000余戶,把居民“心頭難”辦成幸福事。
圍繞提升城區防汛能力,對市府大街、安定大街等主街路及沿線小街巷、庭院進行排水改造,先後改造主幹管網30.4公里,同步進行主幹路道路罩面施工,補齊城市排水防澇短板。
針對供水管網漏失率高的問題,對城區37.18公里水泥材質及運行25年以上的供水管網全部進行更換,並實現了管網分區計量,精準確定管網漏損區域,提高管網搶修及時率,將全市供水管網漏失率由12%降低到9%以內。
“圍繞老舊居住區、老舊廠區、老舊商業區、基礎設施短板、低品質空間等五大類更新對象,我們將繼續統籌推動建築更新改造、活力街區打造、城市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城市更新工作,實現由建設好房子、好小區向打造好社區、好街道、好城區的轉變,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辛集市住建局副局長趙進燦&&。
推進綠地建設,提升城市品質
今年7月,方碑大街與妍園路交叉口的南苑游園建成投用以來,家住時代華府小區的孫靜坤,每天都帶孫子到這裡游玩。
“別看只是個小公園,不僅有鞦韆、搖搖馬,還有景觀廊架和健身步道。”孫靜坤説,下樓就能進園,這個口袋公園建得好。
越來越多的辛集市民,也有和孫靜坤一樣的感受。近年來,辛集市堅持把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作為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在高標準建設清河灣公園、浣溪園等公園游園的同時,見縫插針實施口袋公園建設,加快構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雖然口袋公園規模小,但建設起來卻並不容易。“最難的地方在於選址。”在辛集市園林綠化建設養護服務中心主任張希新看來,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建設口袋公園,既要考慮在綠地少的區域選址建園,及時補齊綠量短板,還要兼顧公園承載力、舒適度等服務質量。
為此,辛集市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對重要商業節點門前綠地進行改造,同時利用城市建設中的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
為了給市民營造更美好的休閒游樂之地,該市深入挖掘區域文化特色,秉承傳承歷史文化、留住城市記憶的理念,根據綠地功能與區位特點確定設計主題,綜合考慮功能、設施設備安裝、植物運用等因素,精心打造主題鮮明的口袋公園,營造綠色健康的文化氛圍。同時,聚焦群眾就近健身需求,科學布局體育設施建設,探索“體育+園林”模式,將健身設施有機嵌入綠色生態環境,確保市民既能盡享體育運動的魅力,又能盡覽生態美景。
截至8月28日,辛集市已建成綜合公園4處、專類公園2處、社區公園12處、游園55處、口袋公園73處,建成區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04%。隨着一處處公園綠地相繼投用,大大提升了城市品質品位,也讓城市居民開窗見綠、出門見園變成了現實。(記者 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