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花樣翻新,如何防範-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電信詐騙花樣翻新,如何防範

2023-08-28 09:38:58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6月14日,石家莊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民警走進河北科技大學開展防範電信詐騙宣傳進校園活動。 河北省公安廳供圖

  花樣翻新 新華社發 徐 駿作

  閱讀提示

  今年以來,國內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出現反彈。從省公安廳獲悉,1至7月,全省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90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3萬人,同比分別上升6.5%和14.5%。

  新“話術”、新套路頻出,詐騙集團緊跟社會熱點,不斷翻新手段,出現了“盲騙”轉向精準作案等新特點。此外,刷單返利類等老手段變化快、變種多,令人防不勝防,青少年群體受騙增多等現象,同樣值得關注。

  警方提醒,在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高壓打擊治理態勢下,仍有犯罪分子鋌而走險,加速迭代變化的詐騙手法迷惑性增強,廣大群眾一定要提高警惕。

  緊跟社會熱點變“話術”,“盲騙”轉向精準作案

  “差點被騙!真是防不勝防。”幾天前,石家莊的王女士收到了一份快遞郵寄的某培訓機構退費公告,讓她險些掉入一場騙局。

  這份公告稱,因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整頓,導致該培訓機構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運營,即日起對學員全面進行退費結清。公告標出了辦理退費的流程,需通過掃描二維碼添加官方客服,甚至提醒“我司不會以任何短信或電話通知學員辦理退費,切勿相信他人謹防上當受騙”。

  “公告上不僅有培訓機構的公司公章、法定代表人簽名,還列出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註冊資本等信息,看起來十分正規。”王女士是一名學生家長,因以前確實曾替孩子報名過培訓機構,未加深思,便拿出手機掃描了公告上的二維碼。

  掃碼後,王女士的手機上彈出了一個添加QQ好友的頁面,但又彈出提示,該頁面被官方提示為風險操作,而且被多人舉報。“這時我才意識到,這可能是電信詐騙的手段。”王女士説,自己其實接觸過不少反詐信息,自認為有一定的反詐意識,“但我以前了解的電信詐騙多是通過電話、短信、網頁鏈結等手段,這次是線下快遞,讓我放鬆了警惕,差點上了騙子的當。”

  據了解,王女士遇到的這種培訓機構退費騙局近期在全國多地都有出現,且已有不少人“中招”。受害者添加所謂的“官方客服”後,會被要求下載一個第三方APP,詐騙分子會誘導受害者以“購買證券”等形式獲取退費,對受害者實施詐騙。

  “詐騙集團緊跟社會熱點,隨時變化詐騙手法和‘話術’,迷惑性強,令群眾很容易上當受騙。”省公安廳刑警總隊戴棟雲説,近幾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斷出現新變化,目前公安機關發現的詐騙類型已超過50種。

  近期,隨着演出市場回暖,有的地方出現了因購買二手“演唱會門票”被騙的警情。此外,還有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百萬保障”,“微信貸款為高利息貸款,受國家管控,需解除合同”等為由的詐騙,花樣不斷翻新。

  平山縣警方日前通報了一起“百萬醫療保險”詐騙案例。

  8月14日,平山縣的康女士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人保客服人員,稱康女士微信上有個“百萬醫療保險”即將到期,如不取消,每月將扣除2000元的費用。

  康女士雖從來沒有入過“百萬醫療保險”,但與對方核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時,發現信息確實是正確的,便相信了對方的説辭,並按對方指引開始取消業務的操作。

  對方讓康女士先在手機上下載“ZOOM”軟體,後通過該軟體與康女士進行了視頻會議。視頻過程中,康女士按照對方要求一頓操作,卻發現自己的銀行卡先後被轉出了7萬餘元。

  “現在電信詐騙已從以前的‘盲騙’,大海撈針,轉向精準作案。詐騙集團會針對不同群體,根據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量身定制詐騙劇本,實施精準詐騙。”戴棟雲介紹,冒充公檢法、冒充電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等也是目前高發的電信詐騙案件類型。

  這類案件中,詐騙關鍵就在於騙取受害者信任。比如,冒充公檢法類案件,詐騙分子不僅會用非法獲取的個人隱私信息來取得受害人信任,還會通過改號軟體將來電顯示為警方辦公電話,並讓受害人撥打114查詢驗證,進一步增強信任。冒充熟人類案件中,詐騙分子會以熟人的身份對受害人噓寒問暖&&關心,或模仿熟人、老師等人語氣發出指令,從而騙取受害人信任。

  警方提醒,防範電信網絡詐騙,一定要做到不輕信,牢記“三不一多”原則,即:未知鏈結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如有疑問可撥打110、運營商客服、銀行客服電話求助,或向親戚、朋友、同事等核實情況。

  變化快、變種多,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率最高

  “家人們,免費的空調扇和空氣炸鍋領了嗎?”“周年慶典,送出千台智能空氣炸鍋。”

  你的朋友圈裏,是否也出現過類似內容?警方提醒,這可能是誘導分享的刷單詐騙。詐騙分子冒充各種正規企業(如電商&&、快遞公司、電信公司等),以發放福利、贈送各種禮品的名義要求受害人加入群聊、下載刷單APP。

  轉發朋友圈,屬於詐騙分子“篩選客戶”的手段,類似的還有免費領取某某課程、學習資料,免費領取8隻大閘蟹等內容。這類騙局一般將發布相關朋友圈作為進入門檻,後彈出一個需要填寫地址的窗口,既增加了受害者對領取免費禮品的信心,還順便騙取了個人信息。

  “免費領”、刷單返利的騙局並不是什麼新套路,但詐騙分子手段不斷更新,還是令它可以在朋友圈“遍地開花”。

  戴棟雲介紹,刷單返利類詐騙一直是近年來發案率最高的電詐類型。去年,刷單返利及虛假投資理財詐騙案件發案佔全部案件的30%,今年這類案件已達50%。

  滄州警方通報了多起近期發生的刷單返利類詐騙案件。

  6月,楊某報警稱,他在微博上添加了一名好友,並與之發展成男女朋友關係。隨後,對方讓他登錄一個網站進行團購刷單。楊某分6次共計轉賬3.7萬餘元參加團購,後想申請提現時,卻被“客服人員”告知,他還需再次團購刷單才能提現。

  7月,姜某某報警稱,他通過某微信群下載了一個名為“游山西”的APP。群內網友稱,在APP加接待員為好友,可做刷單任務賺錢。姜某某與一接待員加為好友,在向對方提供了本人身份信息以及微信收款碼後,領取了25.8元的註冊獎勵。隨後,他又領取刷單任務並操作,先後轉賬3900余元。在完成任務後,接待員同樣告訴他還要再次打款刷單才能返利。

  在刷單返利類騙局中,詐騙分子先是引導受騙者完成任務,獲取一定量的小額報酬,等受騙者大額投入後,再以系統、網絡、凍結問題等種種藉口,要求受害人多次匯款。

  日前,發生在內蒙古包頭的一起刷單類詐騙案件報警,讓受害人劉先生被騙了100余萬元。

  7月31日,劉先生在手機上無意間瀏覽到一個非法網站,看到充值會員可以觀看更多限制級內容,衝動之下便開始充值。隨着幾次網頁跳轉,看到可以刷單返利,抱着試試的心態,沒想到逐步掉進了陷阱。

  劉先生按照網頁提示進行操作,收到了幾筆小額的佣金報酬,嘗到了甜頭。此後,他在“客服”的指令下開始大額轉賬。一筆10萬元轉入後,未能收到返利,對方&&是劉先生賬號出現凍結,需轉入大於上一筆金額的資金方可解凍。就這樣,劉先生在詐騙網站先後充值了13筆。當他想提現時,發現網站顯示“您操作錯誤導致賬戶被凍結,無法提現”。劉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連忙報警。

  與刷單返利類相似,在虛假投資類詐騙中,詐騙分子會通過搭建虛假投資&&,用高額回報作為誘餌,誘使受害人投資,具體操作中,往往在受害人前期小額投資試水中,給予其一定返利,騙取其信任。

  “天上不會掉餡餅,網絡刷單本身就是違法行為,不要被高額報酬所迷惑,更不能抱僥倖心理相信騙子的退款承諾,以免遭遇連環騙局。”戴棟雲提醒,一旦發現被騙,一定要保留好轉賬、匯款記錄,聊天工具賬戶等物證或者電子證據,及時撥打110報警,盡量記住騙子的賬號、&&電話等,及時提供給警方,公安機關會積極協助受騙群眾開展被騙資金的緊急止付、凍結以及案件後續處理工作。

  用網游、追星為誘餌,黑手伸向青少年

  8月10日23時50分左右,石家莊市民李女士撥打110報警電話求助,其孩子可能遇到電信詐騙,還遭到了對方的威脅恐嚇。石家莊市公安局長安分局廣安派出所師大警務站巡邏民警接到派警後,迅速趕往現場。

  李女士的孩子是一名中學生,在網上一個“游戲買賣服務&&”以1000元價格出售自己的游戲賬號,買家稱錢已經打到&&上,需要從&&領取。“&&客服”告知其在進行銀行賬號輸入時因操作失誤1000元現金被凍結,想要解凍必須再充入等值金額的1000元現金到&&,待通過後將在1至5分鐘內2000元全部到賬。因孩子手中無錢充值,對方威脅稱:“若不充值,就將你移送到公安機關依法處置。”

  民警了解情況後,明確告知李女士,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網絡游戲虛假交易詐騙”,不能再按照所謂的&&客服的要求進行下去,否則資金將會無限翻倍,造成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

  “一段時間以來,涉未成年人電信詐騙案件正在逐步增多。專為青少年設計的騙局越來越多,劇本、話術、套路、工具日趨專業化、系列化。”戴棟雲説,目前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詐騙不少與網絡游戲、追星等相關。

  比如,有的打着“免費送皮膚”的旗號,誘導孩子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有的以“解除游戲防沉迷限制”為由,通過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支付寶賬號及支付密碼來騙取錢財。此外,還有假明星發“假福利”,誘騙未成年人加入粉絲群,以打榜等名義進一步實施詐騙。

  詐騙分子不僅將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口袋裏的錢,甚至還盯上了小朋友們的兒童手錶。

  一些詐騙分子專門尋找戴兒童手錶的孩子,謊稱自己的手機沒電或欠費,騙借兒童手錶打電話。如果孩子將手錶借出,詐騙分子便會趁孩子不注意拿走手錶裏的電話卡,或換上備用卡再歸還。被盜的電話卡將被詐騙分子用於從事詐騙活動。

  值得注意的還有,今年以來,邢&、唐山、廊坊等地警方破獲了多起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中小學生高發涉案。此類案件中,不法分子借用兼職等名義,誘騙青少年群體參與“手機口”業務,幫助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活動。

  戴棟雲介紹,“手機口”詐騙是境外電信詐騙的一種新形式。境外電信網絡詐騙團夥通過國內網站、社交軟體發布招聘廣告,以高薪日結為誘餌鎖定“協助”人群。“手機口”業務利用“對錄線”或者將兩部手機放到一起,實現語音中轉,掩飾詐騙電話歸屬地,掩蓋境外詐騙事實。

  警方提醒,青少年防範電信網絡詐騙,不僅要提高反詐意識,防止自己被騙,還要增強法律意識,避免成為不法分子的“工具人”。切勿隨意相信網絡上的兼職信息,不要將電話卡、銀行卡、QQ號、微信號等出租、借用給他人。(記者 常方圓)

[作者: 常方圓  責任編輯: 袁麗娜 ]
    加載更多